的君臣,另一方面不断骚扰晋国君臣,期望用兵不血刃的方式得到扩张。
看着好像很癫疯的样子?问题不是。
和平兼并对于鲁国来说是老玩法,他们在周公旦时期常做,后来也成功了几次,直至春秋中期都还又成功了一次,也就是晋国允许鲁国兼并掉一个叫颛臾的国家,颛臾国在晋国确认交给鲁国之后也未进行抵抗。
搞笑的事情是什么?鲁国在掌控颛臾国之后自己玩脱,导致颛臾国又脱离了鲁国的控制。
所以了,要说楚国先控制某国庙堂,后面再实施吞并,其实就是跟鲁国学的。
一个堂堂正正称呼自己是蛮夷。
一个动不动就以“君子之国”自称。
他俩一直在干同样的事情。
然而,世间不就是充满这种荒诞吗?
楼令进驻“淳于”之后的第六天才见到莒君密州以及莱君义疏。
莒国和莱国的国君,他们的名听着充满异域风格就对了,毕竟是东夷体系的根脚。
说是异域风格好像也不怎么对,至少在春秋时期是不对的。
莒国是嬴姓之国。
莱国是妘姓之国。
看到两个姓氏有什么共同点没有?他们都是女字旁,乃是上古八大姓之二。
姬姓其实也是上古八大姓之一。
归根结底来讲,其实都是有着相同的传承背景,谁都没有比谁高级。
后面姬姓变成华夏正朔,无非就是变成了天下共主而已,八大姓其中的几个姓则是因为受到排斥被“开除祖籍”了。
类似的现象其实是成了后面各个王朝制造了便利,例如草原上的匈奴就让司马迁强编乱造,说是华夏苗裔的一支。到了现代考古验证DNA表明,匈奴并不是华夏苗裔,其实是属于石板墓文化族裔的一支。
西汉进行舆论混淆当然是为了融合匈奴人,让匈奴人为西汉效力。确确实实也是取得了成功,只是成功了一部分,要不然就没有什么南匈奴了。
在宗周阶段,姬姓王朝一开始为了独特性选择将“远房亲戚”往外推的模式,中后期才又进行了接纳,证据就是好多东夷体系的国家被认可为分封的诸侯国。
到了楼令的这一阶段,华夷大防从血缘上已经几乎崩坏,转为用“文化”来进行区别。
“莱侯,莒子。”楼令见面用爵位问候。
两个国家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存在,爵位也得到了宗周的认可,他们在宗周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