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其他家族都有扩张的余地,邯郸旃怎么敢甘于人后呢?
没有直接跟邯郸氏比邻的异邦,百里之内倒是有长狄。(上一章将长狄与赤狄搞混了,已经修改)
只不过,长狄直接比邻的卿位家族是范氏,并不与邯郸氏比邻。
另外,长狄绝不是邯郸氏一个家族能够对付的势力,真的靠邯郸氏单独上,打起来大概率是邯郸氏输。
大河南边有一个叫南燕的国家。这个南燕并不是什么异邦势力,他们乃是姞姓享国,始封国君伯鯈为轩辕黄帝之后吉光的后裔。
《史记》没有将南燕视为一个诸侯国,当然也没有否认有南燕这个国家的存在。
《史记》说到底就是后人考古和走访所着作,并不是当代史官记录当代史,一些资料上遗漏或错误在所难免。
在当代人都活着的时候,起码那一代人看了《史记》就认定是“一家之言”的一本着作,并不当作是一部正史。
而司马迁所着作的《史记》成为后世史官记录历史的范本,主要是开创了新形式并且得到认可,不等于《史记》里面的内容全部为真实。
至于后人将《史记》列为二十四史之一,尴尬的地方就在于战国、春秋、东周、商、夏……、黄帝时期有太多不可考,倒是《史记》里面记载了不少。
这是一种什么情况?大概就是文明出现断层,实在没有其它史料作为证据,有那么一本保存完整,并且一些残缺不全的史料可以对得上,甭管保存完整的着作有多少是编得,只能认可了保存完整着作的地位。
当然了,不是说《史记》都是编得,或大部分是编得,只谈《史记》是司马氏一家的着作,并未得到汉帝国的认证,也就并非是经过官方认可的史书。
罗贯中将《三国演义》写得那么详细,看似重演了东汉末年的一幕一幕,可《三国演义》并不是一部史书啊。
作为第一本纪传体通史的着作,才是《史记》的价值所在。
发生在汾水之边的盟誓,没有史官随行记录,几个卿位家族则是一定会记载下来。
如果这一场盟誓给后面带去极大的影响,后面史官一样会走访,将参与盟誓的人所述写在史书之中。
那么,卿大夫的盟誓会带来影响吗?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没有等史官知道汾水之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其他一直在关注几个卿位家族的人就会先躁动起来,他们会玩命地打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发后续的一连串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