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这些武士能够进入晋国的宫城,肯定不是拿着战戈,顶多就是佩剑而入。
决斗之前,晋国还问要不要增加武器,两边都说不用。
持剑技击?没有看到两边过于花里花俏,进入杀伤范围奋力一击,能行动就立刻拉开了彼此的距离了。
只是一轮冲锋,莒人倒下四个,莱人躺了五个,还有六名齐人站着。
倒下的人,多数要害位置受创,没有立刻死去也难以再爬起来。
专门接受过抗打击的人,受创之后可以保持继续行动的能力。
普通人?别说是躯干受创,信不信肢体受伤就光剩下原地哀嚎的份了?
还继续吗?
当然还继续了!
仍然站立的三方武士,不少人身上已经有伤。
这一次是齐人武士发动冲锋,他们在冲锋的时候是双手持剑往前推的姿势,尽量让自己的杀伤范围变得更长。
从齐人武士的冲锋姿态就能够看得出来,他们确实是懂得人数少的情况下,怎么来扩大自己的优势。
啥玩意啊?
说白了就是,人类在武力上的进化就是追求更远距离地造成目标的杀伤,冷兵器时代使用更长的近战兵器,到投掷杀伤以及弓箭的使用;轮到热兵器时代追求各种枪械的射程、射速与精准度,信息时代的超视距导弹等等。
近战也有讲究,比如兵器上的一寸长一寸强。
诸夏列国在现场的贵族或武士,他们从莒人、莱人与齐人的冲锋姿态,讲实话就是能够分辨出哪一方的获胜概率更大了。
刚才,莒人冲锋的时候,他们也是双臂持剑伸展向前的姿势,倒是莱人是将剑高举的姿势。
或许莱人对用剑有自己的了解,结果却是一轮碰撞之后,倒下的莱国武士数量最多,他们对齐国武士造成的杀伤最少。
怎么手持武器讲究科学吗?答案是讲。
比如拿匕首,反持匕首的人要么是纯粹的菜鸡,不然绝对是高手。
到了两汉或隋唐,将领从对方士兵手持兵器的姿态,立马能够判断出对方的成份。
“莒国臣服周天子有将近一百八十多年了吧?”楼令问道。
士匄立刻说道:“时间是比较长,主流阶层已经跟我们差别不大了。”
所说的差别不是包括文化上的认同,一些基础知识的普及。
楼令之所以那么问,主要是莒国武士和莱国武士迎接齐国武士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