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继续阅读!
楼令也是人啊,他首先考虑的一定是楼氏的得失,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本。
搞立国的话,无论是取得了什么学术成果,沦为战败者之后,要么成果被人接收,要不就是被全面抹除。被接收的话,能不能够继续发展也看命,遭到阉割属于好一点的下场,完全被扭曲才是致命。儒学不就是一个不断遭到阉割或自己我阉割,以及不断扭曲的学派吗?
玩学阀那一套也不保险,取决于面临什么学术上的对手,更要看君主的眼色过日子。
目前的楼氏已经在持续接受来自其他家族成员的求学,只是外来者接触不到核心的知识。
尽管是那样,由于楼氏的教学方式与其他家族不一样,怎么都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或多或少是会得到增益的。
普及教育模式的好处在于什么?很多人带着恶意,说普及教育是在出产螺丝钉,其实这样讲也没有错。因为肯学就会奠定足够的知识基础,所以某个领域的天赋极好便能无缝对接。
魂穿之后的楼令,他的成长轨迹注定了长处会是在哪些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会更为重视政治与军事,其它注定会成为副业。
必须要先能够活下去,不是吗?
然后,想要壮大也必须一心扑在政治和军事之上。
一个人的精力一定有限,必须更加重视政治和军事的楼令,他真的没有更多的精力花在学术上面了。
一开始的某些“发明”还是由楼令来亲自搞,后面变成拿出一个方向,由很多人去完成既定目标了。他不再亲自负责任何的项目,只是作为验收者。
讲事实,想要成为学术大佬,真就没有时间再去其它领域上面搞东搞西。真要是不够纯净的话,再好的天赋也难以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因此可以看出很多例子,一些学术大佬在拥有足够的财富之后,走上纸醉金迷的道路,再也没有拿出像样的成果,不然就是变成误人弟子的货色。
楼令现在真的就是指出一个大方向,其它都是由下面的人来完成,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很多曲折,最后也不一定能够完成既定目标。只不过何尝不是培养人才的一个过程呢?
事实是什么?到现在的阶段,楼氏一直都在出现新的造物,大多应用起来会增加生产效率,有些东西量产也能够方便日常的生活。
很现实的情况之下,绝大多数有益于方便日常生活的用品,它们被搁置到了一旁。原因并不复杂,工匠的数量就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