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当地是山谷地势,边上便是淄水。”
好歹有接受过教育的晋君周,他的老师单公朝在讲课时有提到过天下的一些大型水系,以及各国比较重要的水系。
各个家族进行教育,大体是用《诗经》作为启蒙的书籍,有条件就拿各个国家的史书当作教材,会着重介绍一些山川地理。
上面是普遍的教材,要是家族有自家的独门秘笈,随着学习进度达标,各个家族肯定是着重教导独家秘笈了。
那就比如,韩氏的族人一定懂得制作弓箭,魏氏的族人必然掌握制作防具的流程,赵氏的族人肯定懂得养马。
晋君周更加知道“艾陵”这个地方。
那个“艾陵”在泰山附近,主权归于鲁国。齐国一直试图将“艾陵”攻占并长期把控住。
为了将“艾陵”给拿到手,齐国前前后后努力了百年之久,几次成功占领“艾陵”都被鲁军夺了回去,到近数十年来由于晋国的干涉,倒是让齐军不再尝试夺占“艾陵”了。
晋君周猜测“马陉”应该是一处要道,不然齐国不会是在“马陉”安排那么一支驻军。
“齐国这一次动用的军队差不多七万?”晋君周抓住了关键。
按照《周礼》的规定,什么样的国家可以征召多少人组织成军队是存在限制的!
例如说齐国,他们在最开始就有组建三个军团的标准,算是起初最获得周天子信赖的分封国之一了。
一众分封国中最先突破限制的国家并不是晋国,其实是郑国。
所谓的限制是一次性的成军规模,并不是全国上下真的就那些兵力。关于这一点可不能搞混了。
然后,晋国率先在正式编制上进行扩编,可以说践踏了《周礼》的神圣性。
晋国是当世霸主,率先扩编可以视作是为了取代周王室的野心。这种野心还是在栾书时代出现。
认真来说,楼令只是将晋国的野心变成了实际的行动,并不是他说要取代周王室,晋国才出现了对周王室取而代之的野心。
“东征军团停驻在‘城濮’是对齐国进行震慑,有必要将接过联军的指挥权,实际加入到对齐国的讨伐。最好的情况是,联军与齐军持续拼杀。”楼令还是比较愿意讲一些战略层面的构思给晋君周听的。
不用晋军亲自动手,好几个国家联合抵抗齐国,他们要是持续交战数年,会让楼令做梦都笑醒。
说那些,不是臣对君的教导,乃是老丈人给女婿的一种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