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一来,楚国不是无法摇身一变成为周天子的忠臣,扛起保卫周室的大旗跟晋国没完。
不就是“尊王攘夷”吗?楚国也可以对周天子忠心耿耿,随后团结其他国家,代替晋国以前的角色,带着一帮小弟跟晋国死磕。这些都是晋国教的。
大不了等楚国收拾了晋国再干掉周王室,这也是晋国教的。
而晋国要在吞并郑国和卫国之后再干取代周王室地位的事情,其他国家不想成为下一个被晋国吞并的目标,他们只能是靠拢向楚国了。
那还真是晋国和楚国调换了身份。
晋国的崛起就是举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与楚国做斗争的同时,一再从列国吸血。
那些事情难道晋国做得,楚国就做不得了?
要说有什么不同,晋国到时候已经灭掉了周王室,开启了全新的历史版本,不知道存在的国家多久才能够跟上历史新版本了。
正在南方发生的战事,基本上都在楼令的预料当中。
围攻“匡”的楚军,他们在发现很难在短时间内攻克之后,打起来变得不急不缓。
等待楚君招有意跟郑国结盟被拒绝,很难让楚军客气得起来,转为攻掠没有城墙保护的村庄,针对人口与物资进行掠夺。
这个也在楼令的意料当中。
南边的战事进展到那一步,其实楼令知道楚军的北上大概会是虎头蛇尾收场。
再往下面怎么样,取决于士匄的能力。
“我以为,保住‘方城’之外不失,便是这一次南征的最大果实。”楼令不是在给士匄说好话。
智罃看着楼令,说道:“你的意思是,楚军会见好就收?”
楼令决定还是教一教智罃,也就说道:“楚军开始在掠夺郑地了。”
那就是最明显的改变,可以视作那一场战争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不是交战双方大战一场,某一边取得绝对的主动权而导致。
所谓的转折点就是,楚军因为战场外的因素,所以进行了战法上的更改。
“应该是郑国拒绝与我们悖盟,楚国君臣才出现那种转变。”楼令讲出猜测。
尽管是猜测,楼令心里却是很笃定。
郑国使者还在“新田”城内,他已经来了将近一个半月,没有得到晋君周的接见,还是一直没有离开。
可以看出郑国在遭受重创之后,使得君臣变得很清醒,没有了那么多的患得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