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晋君周出得少,其实就是不如不出。
还有这种说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出少了,暴露一国之君吝啬或是根本没有储备资源的事实,要有多少人心生“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啊?
一点都不出,反倒是可以让人不明就里,很多人该怀疑国君是不是很强势了。
向其他家族收取“份子”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进行通知,让他们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所以了,会议结束之后,楼令开始计算筑鼎的耗费,有了结果派人一个又一个家族摊派,也是告知将要筑鼎,为什么而筑鼎。
现如今不是每一天都有大朝会,相反高层举行的小朝会要比大朝会的召开次数多得多。
而多数贵族并不在“新田”城内常住,他们是待在自家的封地。
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中军将派人前去通知,得到通知又没有来都城参与大朝会,等同于放弃自己的话语权。
因为楼令是早有预谋的关系,筑鼎所需早就已经有了计算的结果,临时忙碌起来就是做给其他人看的。
需要通知到每一个家族?在这个过程之中,楼令掌握了晋国全部家族的名单以及所在位置。
是不是发现了什么盲点?
中军将掌握了所有家族的名单和封地所在?这种事情别说是在春秋时代,应该说在任何时代都是掌握了绝对的核心机密啊!
那是包括所有家族的封地大小都知情,有多少城池和村庄,能够推算出人口数量,进一步窥探可以征召出多少部队。
楼令已经在让人进行计算和估算,得出成果就能够掌握晋国的战争潜力怎么样了。
连国家的整体战争潜力都知道,一定也知道每一个家族的战争潜力。
数值方面肯定会存在落差,只不过是大差不离的情况。
“难怪一个家族有人坐了中军将的宝座,实力增涨可以那么快。知道哪些家族处在困难时期,哪些家族吞并起来容易,太方便下手了!”楼令算是窥探到早就存在的秘密。
楼令就盯上了不少目标,稍微计划一番之后,不出两年那些家族将成为楼氏的附庸。
什么计划?没有太高的难度,仅仅是知道他们很艰难,再将他们列上屡屡需要出征的名单,随后上门进行资助。
晋国卿大夫想将权力用在谋私利上怎么用?就是那么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