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军;中军佐、上军佐、新军佐各自准备一个‘师’,再由其他家族合力准备两个‘师’,一共一个满编军团作为预备力量。”
郑地那边会优先动员,不是成建制地集中起来野战,根据驻守城池的需要进行分兵,需要动员出不少于四万部队的规模。
那么,前期就是由郑地的贵族率军抵御楚军,看看楚军主要攻打哪一座城池,随后下军前往与之交战。
因为楚军是攻城的状况,届时从本土出发的下军一到,晋军就是对楚军形成内外夹击的局面。
要是楚军在晋国下军抵达之前从城池边上撤走,后续两军进行纯粹的野战。
无论战况顺不顺利,不变的情况就是事先集结待命的后备力量,也就是由多名军佐和其他贵族组成的混编军团,他们都将在交战开始后的一个月内参战。
楼令的布置并不复杂,没有什么太难以搞懂的地方。
整体的部署只是在框架上指明了方向,具体怎么操作肯定是交战指挥官去判定了。
因为计划很简单的关系,所以真正困难的地方,其实就是前线指挥官怎么来灵机应变。
晋国不缺可以带兵打正面交战的将校,寻常情况即便是出错,不至于搞出全军覆没这种事情。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楼令甚至安排了一个混编军团作为后备役力量。
这样一来,即便是楚国的出兵数量远远超出预估,晋军不至于会出现被楚军数量碾压的情况。
若是楚国的出兵数量与事先预估相符,晋国本土出动两个满编军团,加上郑地贵族的四万部队,合起来就是十一万大军,恃强凌弱会打得很舒服。
当然,楼令在大朝会上只是讲出笼统的安排,可不会将要做什么战略部署讲清楚。
当前没有保密意识,多的是人会拿在大朝会上的见闻到处说,一旦在大朝会进行什么议题,很快就会闹得人尽皆知了。
大朝会的主要议题是应对楚国的反扑,其余就是解决各个家族的纠纷,该弄死的弄死,该各打五十大板的就打。
所谓的弄死是晋君周收回爵位与封地,并不是真的杀了。
刚刚成为中军将的楼令正是需要立威的时候,一下子拿出收回和降低二十六名贵族爵位的名单。
要不是后面楼令又给了名单上二十个家族重新复起的机会,参与朝会的人就要炸锅了。
没有“杀鸡儆猴”这个成语的时代,大概的意思总是会懂得的。在接下来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