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能够说出口的话都是赞扬,尤其要特别大吹特吹。
说好话可能传不到楼令耳朵里。
讲坏话可就有极大可能传到楼令耳朵里了。
那是他们之间的互卷,不会过错讨好楼令的任何一个机会,有人愿意担当祭品,那肯定是要献祭了啊。
事实也是那样,没有底层的互卷与撕斗,哪来的既得利益集团高枕无忧?
通常情况下,弱者向更弱者挥刀才是常态,一直都是苦命人霸凌苦命人居多。
一些人专门复盘了一下楼令的人生轨迹,一下子什么嫉妒都没有,只剩下了羡慕与佩服。
真要论历代中军将的含金量与履历之足够,无疑当属楼令的含金量最高!
毕竟,第一代的中军将是跟随晋文公于微末,人情的占比远比功绩更多;后面的那些中军将人选,哪一个不是仗着家世啊?
说到家世,楼氏不是在楼令的操持之下壮大变强吗?
在国家层次的功绩方面,担任司马期间的楼令就有了协助扩军得以完成,着作《司马令》成为晋国军律和后来被列国拿去用的功绩;正式担任卿大夫的职位,只要是楼令出战,哪一次没有立下战功;到后面,楼令干脆就一再成为大规模战役背后的总指挥,主导着打赢一场又一场旷世大战。
那样的人生轨迹与履历,直接让人连嫉妒都生不出来。
差距小了,觉得可以追上,一定不认为多么厉害。
只有差距太大,让人一下子看出追无可追,没有了攀比心理才会更为理智。
出了宫城的人三三两两找食肆接着聊,他们在一个个地方畅聊,无法参与大朝会的其他人可以听到,消息也就会随即蔓延开去。
国家大事不能在公开场合聊?当前没有这样的规定。
至于勿谈国是?反正春秋与多数王朝没这种限制。
普通黎庶也会关心国家大事,只是他们关心的不是征战之类,主要关心哪位才是话事人,这个话事人是什么做事风格。
例如说,郤锜来当中军将,每一年都要展开大战,各个家族的物资紧张,那必然是会影响普通黎庶的生活质量了。最直接就是过去还能吃豆子,变成喝豆子,其中的区别就是豆子数量的多寡。
换了一名新的中军将,全国上下肯定会讨论一段时间。
列国?他们必然关注晋国的高层变动,一样需要进行讨论,拿出一个应对的方案出来。
不久之后,列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