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都有席位。既是坐着开会,不是排班给站着。
相同的是会手持笏板,再根据不同的官职或职位、訾产(家产),手里的笏板材料出现区别。
这个笏板是用来干什么的?一般是上面写着一些想在朝会上说的话,也能够在发生械斗的时候用来当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不是能够佩剑上殿吗?
怎么还需要用到笏板当武器呢?
那是一般的冲突没有人会用剑,到了用剑就不是互相吓唬,一用剑就到了见血的地步。
前来参加朝会的人,他们从卿大夫的座位看出了结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殿的座位分左右两侧,只是晋国没有以哪一边为尊的区分,一般卿大夫的座位是两边都有。
比如,中军将楼令坐在右边的第一个座位,下军将士鲂坐在左边的第一个座位,他们距离晋君周所在高台的台陛最近。
然后,中军将楼令左手边位置紧邻着中军佐中行偃的座位,以此类推来排布座位。
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也就是座位距离君位越远,地位肯定就越低。
大朝会嘛,其实就是用来公布一些事情,并且不会是越重要的事情越是慎重其事来讲,相反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会占用大朝会更多的时间。
所以了,晋君周让宦官示意正式进行朝会,大体上就是有纠纷的贵族先出来,要么是进行告状,不然就是威压比自己更弱的人。
多数会在朝会上提起的矛盾,其实也不到见生死的地步,多少还是要建立在道理之上。
如果有中军将,一般是由中军将来仲裁,中军将不在则是由其他卿大夫来充当仲裁者。
不一定就是告状或求援立刻出现结果,多数时候会拖很久的时间。
等互相告状的环节结束,该是兼任某个官职的卿大夫出来讲事,通常就是一种告知,可不是为了寻求意见。
卿大夫兼任其它官职?每一名卿大夫都有其它兼任的官职。
有些官职还是世代都归于那个家族,例如范氏之主一直兼任士师这个官职。
其它的官职会有变动,一般是随着卿位调整进行更改,例如新军将的“伴随礼”是司寇,谁当新军将便是兼任司寇一职。
楼令还不是正式的中军将,要等公布之后才是。他也就需要站好担任上军将的最后一班岗,在大朝会上讲一些职责范围内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