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令再次环视众人一圈,特别扫了一眼小辈们待得地方,最后面向晋君周的方向。
没有人表示赞成或反对属于正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大概也会生出不舒服的感观。
楼令万般清楚一点,不可能一件事情让所有人都满意,明确表现出自己的态度,接下来就是辨别谁可以当朋友,有哪些人可以拉拢,到底谁才是真正敌人的时刻了。
“君上?”楼令行礼,说道:“请君上授菉。”
啥玩意?
要成仙啊?还授菉。
可是,真的就是有一道授菉的程序。
这个程序需要问苍天与鬼神,只不过该程序能够决定最终结果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殷商和之前,到了周王朝初期,宗教的力量无比强大,他们甚至可以决定一国之君的归属。
到春秋中期,无非就是走一种形式,大概就是三问三请,谁反对谁举证,阻止就任或拖延就任的时间。
更后面?某人被安排哪个官职,一样有留给人质疑的空间,使用的是一种问名的方式。例如某人是否就职,期间有人反对就举证或自证,直至没人提出反对意见。
晋君周笑呵呵地动笔书写,写的是任命楼令为中军将的文书。
待在角落的史官一直都在书写,将今天发生的事情执笔记载在《乘》这部晋国的史书之中。
而史官所记录的方式是,楼令自荐为中军将,国君与其他沉默不敢多言。
后人看到这一段历史片段,从文字去进行了解,少不得出现一种楼令很是嚣张跋扈的观后感。
等后人观看完晋国史书里面的所有中军将事迹,该是:卧槽?!晋国的中军将看上去没有一个好人啊!
在普通人的层面,好人或坏人是看个人的人生轨迹。
可是上升到国家高层的层次,真不是以个人的人生轨迹来判断好坏。他既是国家高层,肯定要看他治理之下,国家是变好还是变差,作为判断的标准。
所以,看待事物是分层次和维度,并非一切都是一概而论。
晋君周写了两份,很自觉地写完就盖章。
其实,完整的流程是写四份,一份留在晋国的典藏室,一份给楼令,另两份本来是需要分别送往周王室与鲁国。
现在只写两份,简单就是不再送往周王室和鲁国,归纳进入他们的典藏室留史了。
晋君周将其中的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