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情。比如晋国一直约束列国不得兼并,哪位诸侯不干人事也会遭到惩戒。
要是单纯来论事迹,晋国也真的扛旗在与楚国拼命,不使楚国之君取代了周天子。
扭扭捏捏,要做不做,怎么让齐国对晋国心服口服?
然后,晋国成功称霸,不也要求诸侯向己方进贡了吗?到了这一个步骤,其实是齐国想做而没有来得及的事情了。
了解春秋时期历史的人会发现,等着晋国要求列国进贡,齐国就变得消停了一些,后面晋国拒绝给周天子进贡礼器,更是让齐国完全噤声。
齐国为什么噤声?一方面是他们真的打不过晋国,再来就是等着晋国迫不及待找死了。
因为到了不向周天子敬献礼器这一步,但凡外面没有看上去能够威胁到晋国的国家,该是晋国君臣一步接着一步来,自认为会顺理成章的取代周王室了。
霸主召开会盟并不是单纯为了彰显威风。
齐国和晋国,或许加上楚国,屡次召开会盟有消耗列国国力的因素,更多的是想让诸侯习惯服从,等诸侯习惯了服从之后,取代周王室自然也就会少了很多的波折。
所以了,楼令明知道在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选择“虎牢”召开会盟会劳师动众,仍然站出来对晋君周表示支持。
这一次会盟很顺利,尤其是楚君招亲自到场且没有闹出什么幺蛾子,显得对晋国更加有利。
只是吧?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显得非常复杂。
楚国真不是单纯在示弱,他们错误预判了形势,以为晋国会见好就收。
自认为热脸贴了冷屁股的楚国君臣,他们回去之后必然一改温和,马上就会对晋国表现出强硬的那一面。
为什么?因为释放的善意没有得到回应,所以楚君招不想死于非命,只能是从鸽派转为鹰派。
千万不要忘记一点,晋国可是占领了“方城”之外的楚国土地,无法使用谈判的手段拿回去,使用武力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近现代流传着一句话:软弱之人注定无法当沙皇。
而沙俄的软弱可不是单指对外,对内是一样的。
楚国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沙俄,软弱的人无法坐到君位之上,不是对外要有战绩,一定要能够镇住国内的贵族。
继位的楚君招显然没有实力镇住国内贵族,并且他执政第一步是避战。
尽管楚国贵族没有听从楚君招的命令,导致再一次惨败在晋军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