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们是发觉不了的;刘裕或许能察觉,可他又不在当地。
这就是民的力量,也可以算是是人心、民心的力量的体现。
而这还是徐道覆利用百姓,并不告知百姓实情,并没有真的争取百姓的支持的情况。
如果他不是这种背后利用,而是真的让百姓们知道了实际情况、知道这些木板要用来干什么、并且还获得了百姓们的支持呢?
他能够做到什么地步?百姓们又能做到什么地步?
只不过,他没有真正地发动百姓。
对于徐道覆后来索取木材的做法,李世民理解,但又不是很赞同——如果徐道覆能够给这些百姓们相应的钱财的话那就算了。
但是徐道覆这么做的概率吧……实在是不高。
之前的百姓们为了购买木材,甚至变卖衣物;如今没了木材,还没了衣物,也没了钱,他们的损失太大了——衣物本身也非常有价值,对于普通百姓而言。
徐道覆这个做法,从这个角度来看,完全就是大坑特坑。
至于说普通百姓是贪图便宜所以才买了这些木材……
李世民虽然不是什么穷苦出身,但也能够理解这种做法。
百姓们太穷,见识也不多——有时候正因为穷所以才没什么见识,他们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子女和长辈的生存,而这必须要精打细算,能买便宜的,就绝对不能买贵的,能便宜一分一厘那都是好的。
哪怕这个东西比同类便宜的太多,那也还是要买——不为别的,省下来的钱,说不定就能救了自己的家人,看病也好,稍稍吃得好一点不要死掉也罢……
所以,他们选择购买这些便宜的木材,完全是情理之中。
徐道覆也是看准了百姓的心理和需求,才会这么做。
【徐道覆和卢循起兵的时候,是义熙六年。】
【是的,时间一晃而过,已经从义熙元年到了义熙六年。】
【这一次起兵,不是卢循的主意,其实是徐道覆的主意——他看准了时机。】
【什么时机?刘裕领兵出征,北伐南燕,不在国内,东晋兵力空虚。而东晋的情况是已经得到了证实的,因为刘裕出兵是在义熙五年,经过了将近一年时间,东晋内部的情况已然展露了许多。】
【徐道覆觉得这是一个起兵的机会,甚至可以说,这是他们最后的起兵的机会了,于是建议卢循起兵;卢循不太乐意,为此,徐道覆亲自来了番禺,劝说卢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