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有张有弛,为结尾处的节奏变化做好充分准备。就像搭建一座大厦,前期要把基础打得扎实稳固,让整个故事的节奏框架合理有序。
例如在余华的《活着》中,前面讲述福贵的一生时,节奏的把控就十分精妙。故事里既有平淡日子里的家长里短,如福贵年轻时作为富家子弟荒唐度日,在赌场里肆意挥霍钱财,与家珍的日常相处等情节,这些部分的节奏相对舒缓,让读者能够慢慢了解福贵的性格特点以及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之中,感受着生活的烟火气。
但同时,也不乏遭遇变故时的紧张时刻,比如福贵家道中落,父亲被他气死,自己被迫过上了穷苦的生活,后来又被抓去当壮丁,经历战争的残酷洗礼等情节,节奏在这些地方明显加快,读者的心也随之揪起,为福贵的命运担忧。通过这样错落有致的节奏安排,使得故事在前期就已经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并且为后续结尾处节奏的进一步变化埋下了伏笔。
- 加快节奏阶段:
在接近结尾时,为了营造出紧张紧迫的氛围,让故事快速冲向高潮和结局,需要让关键事件接连发生,使情节的推进如疾风骤雨一般。在《活着》的结尾部分,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先是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过多而死,紧接着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难产去世,妻子家珍也没能承受住这接连的打击,最终撒手人寰,随后女婿二喜在工作中意外丧命,就连年幼的外孙苦根也因为吃豆子被噎死。
这些悲剧事件如同密集的雨点般不断快速袭来,几乎没有给福贵和读者任何喘息的机会,节奏在这里陡然加快,读者能深刻感受到福贵所经历的苦难以及那种命运的紧迫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无尽的悲伤和无奈之中,被故事的发展紧紧牵引着,急切地想知道福贵接下来该如何面对这残酷的人生。
- 放慢节奏结尾:
在经历了高潮情节带来的紧张节奏后,结尾处适时放慢节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细腻地展现一些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意的画面,让读者在情绪的剧烈波动后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故事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在《活着》里,最后呈现出福贵和老牛相依为命的画面,作者用一种舒缓、平静的描述来收尾,“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样的描写没有了前面的那种紧张和悲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