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逻辑也与成人不同,他们对于情感的表达更加直白、热烈。当他们喜欢一个人或一件事时,会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当他们受到伤害时,也会立刻表现出难过或愤怒。这种情感逻辑可以在故事中用来烘托出纯真的情感氛围,或者与成人世界的情感复杂性形成对比,突出故事的主题。
运用方法分析:
要准确把握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根据故事需要选择合适的儿童年龄段作为视角主体。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比如,幼儿可能更多地是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小学生则开始有了一定的集体意识和对周围世界的初步认识。
在描写时,要尽量还原儿童的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和情感反应,不能以成人的思维去替代儿童的思考。使用简单、生动、富有童趣的语言来描绘儿童的视角,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儿童的世界。例如,描写一个幼儿看到一朵花时,可能会说:“哇,花花好漂亮呀,我要摸摸它。”而不是用成人那种较为抽象、理性的描述方式。
同时,要通过儿童视角与成人世界的碰撞、互动来推动情节发展。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会因为认知差异而产生各种矛盾、困惑或惊喜。这些情况可以成为情节发展的动力,促使故事不断向前推进。比如,一个儿童不理解为什么大人要上班,在追问大人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出关于成人工作、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情节内容。
举例:
曹文轩的《草房子》中有很多情节是以儿童视角展开的。比如在描述桑桑生病后的那段情节,从桑桑的视角看,他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病有多严重,只是觉得身体不舒服,不能像以前一样玩耍了。他看着周围的大人神色凝重,心里有些害怕,但又会在脑海里想象着各种神奇的治疗方法,比如吃了一种神奇的草药就能马上好起来。
“桑桑躺在床上,觉得浑身无力,他望着天花板,心里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再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玩呢。他看到妈妈在门口和医生小声说着什么,妈妈的脸色很难看,这让桑桑心里有些发毛。不过他又想,说不定有一种神奇的草药,就长在学校后面的草房子旁边,吃了它自己就能好起来呢。他越想越觉得有可能,于是挣扎着想要下床去找。可他刚一起身,就感觉一阵头晕目眩,又重重地跌回了床上。桑桑心里委屈极了,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只是生了点病,就不能像往常一样自由自在地活动了。
这时候,爸爸走了进来,看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