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万商觉得思玉找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n
之前思玉那篇十年磨一剑的策论之所以会被皇上重视, 一个是因为思玉原本就出身于世家,对于世家内部的很多东西都是知道的,另一个是因为她几乎燃烧了自己只为了那一篇策论。日复一日地烧, 年复一年地熬, 使得那篇策论里全部都是精华。
\n
但现实就是思玉并没有真正当过官,甚至她还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经验。
\n
思玉仅有的那点社会经验还是在从家里逃出去后被好心的戏班子班主收养的那几年里获得的。她只读过万卷书, 但是没能走过万里路,也没能见过各种好人坏人。
\n
当然,即便是这样, 思玉也已经胜过许多人了。
\n
不少懵懵懂懂就当了官的读书人且不如她呢!
\n
只不过,想要思玉再写出一篇像之前那篇策论一样叫人惊艳的文章,这很难。
\n
于是思玉干脆放弃了宏观叙事, 转而从小处着眼。
\n
在这个读书人考科举走仕途几乎都是为了光宗耀祖、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的时代里, 少有人正儿八经地思考过“如何当好一个县令”这样的问题。偏偏对于习惯逆来顺受的底层百姓来说,县令负不负责、有没有作为, 这直接关系到了他们日常生活。
\n
意识到这一点时, 思玉常常觉得不可思议。
\n
这么重要的一个问题, 为何此前从未有人正式思考过呢?
\n
就算偶尔有靠谱的人发表靠谱的看法,那往往也都是他们自己当了县令,去了地方上, 经过反复尝试, 然后终于带着当地百姓取得一定成果——也就是说,都是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但很难找到一些像样的像指导读书人如何考科举一样当县令的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