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坟茔,也让陈济怀更加下定决心要坚守苏州城。他不顾旁人劝说,坚持亲自驻守在此,以示决心。
但眼前的形势却不是只靠决心就能扭转的。
这一日他又来到父亲坟前祭拜,不觉间想起父亲生前的一些往事。
陈济怀记得,两年前,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时,与父亲曾就当时的战局有过一次深入的探讨。
父子二人当时都对战况很是担忧。可商团北军远在异地,一时难见有回援的希望。而清军又极无能,反倒在吸食苏南的精血上出类拔萃,以致于影响了商团南军自身的建设。
可如若战事进一步恶化,以现有的战力,如何才能保得住这一方平安呢?
父子讨论之下,想到了一个方案——引援。
在当时的周边,除了清军和商团自己,还真就有两支战力强大的军事力量。
其中之一,就是洋人。商团本身就是师从洋人,陈家父子对于洋人的实力当然是心知肚明。但他们却都坚决反对向洋人借兵,因为恶果太多!
其实早在上海小刀会之乱时,洋人就曾打算直接出兵的,只是被陈堂等人全力的阻止了。当然若不是商团在战斗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还真难实现这点。
除了洋人以外,另一个可以求援的,便是湘军了。
湘军的创建者,是湖南人曾国藩,字伯涵。其创立,也是源自咸丰皇帝广办团练的诏令。
曾国藩练湘军,取法大体源自戚继光的练兵之道。同时,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号召力,聚集了一大批湖南的才俊在身边。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了湘军的骨干将领和重要幕僚。
湘军在人员组成上,非常慎重招募。使得湘军的乡土本色浓郁,将领与勇员之间关系紧密,便于调度自然。
此外,曾国藩还建立了长夫之制,又十分重视水师的建设。
就这样,湘军在创立后,几经起伏,终于在同太平军的鏖战中,淬炼成为一支劲旅。实力和势力日渐强大。
两年前的湘军,已经基本站稳了两湖地区,并开始逐步向下游发展。如其能分出一部,来苏南驻防,应该可缓解一部分压力。
于是,在父子商议之后,陈堂便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亲笔信,首次邀其来援。并派出专人前往送信。而在内里,邀请湘军入援,陈家父子也是有其他思虑在其中的。
信自然是送到了。然而,碍于当时的形势,曾国藩对此事却是有心无力。只是回了一封长信,客套的推辞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