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讦。
可如此一来,伊格纳提耶夫的底牌也就全部显露了出来。他也再无计可施,只能用上最后一招,磨。
在他的软磨硬泡之下,最终由奕?与其达成了一份条约,内容只有两项:大清开放张家口、库伦、喀什噶尔为商埠;沙俄可以在库伦、喀什噶尔设立领事馆。仅此而已。
至于这位俄使此前提出的其他十余条款项,皆不了了之。
通过这件事,也让奕?和文祥越发的看重陈济方的才能。与他相交的心意更加强烈。
可陈济方的心中却只有无奈。随着外事皆定,英法联军也已逐步撤走,他只得同大哥陈济云一道,安排商团北军陆续进驻大沽等地,接管防务。
留在京畿,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作为一支有实力的力量,存在于靠近帝国权力中心的地带,或许在遇到机会时,也许能博得一份不一般的境遇。
当然这也要看,到底会不会有机会发生。
可江南那边,陈济方的另外两位兄弟那里,局面却要困苦得多了。
虽说是处在大后方,但商团南军的兵力却一直不盛。
南北分兵之前,商团共计不过四个团的主力,总兵力一万五千余人。
陈济方等人率部勤王时,初始便带走了商团的第三团和第四团,加上其他专业兵种小队,共计八千人上下。而留下的第一、二两团,则是在之前的战斗中伤亡较大,需要休整。
北军北上之后,需要为其进行人员的运输,保障后勤补给,特别是装备和弹药的补给。这些都需要从江南来调运。
输送的路线,也是由陈济方选定的。即从上海出发,经海路至海州。以海州为重要中转,向西至徐州府宿迁县设立枢纽。再沿运河向南北,或其他方向转运。
正是凭借着这条大动脉,陈济方才能带着商团北军,长年活动于淮北之地。先后同太平天国北伐军、皖北太平军、捻军和英法联军进行作战。
其实在分兵之后,陈堂父子等人,也对商团南军进行过扩充。但增编的兵力,却多数被陈济方陆续抽调走了。
因此,到了八里桥之战时,商团北军的序列中,已包含有第一、三、四、五、六、九团,共六个团作为主力,总计两万五千余人。
其中,除了第三、四团是第一批北上的以外。第九团的装备是从南方运来,人员则主要是就地募集的。余下的第一、五、六团,都是陆续从江南,成建制的增调过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