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防线,由陈经山率领,主要是第三团下的两个营。以黄瓜园为中心,担负着八里桥外围的正面防御。
第二道防线,则由陈济方亲自统领,为第三团余部和第一炮营,守在八里桥的桥头村落。并可随时向黄瓜园增援。
第四团的第十五营,则负责维持桥北的防御,同时当作总预备队。
双方针锋相对,一场激烈的攻防战就此展开。而联军最初的攻势,都是针对黄瓜园实施的。
由于在前一夜里,商团进行了大量的阵地作业,联军不算猛烈的炮火准备,并未产生多大效果。因此当联军士兵发起冲锋时,很快就遭到了商团的火力反击,在付出了一定的伤亡后,败退下来。
联军又再次展开炮击,商团也开始了炮火反击,双方一度进行了炮战。但碍于弹药受限,联军炮兵不再敢于浪射。商团一方,出于持久考虑,也有节约弹药的打算。
于是双方的交锋,就主要集中在步兵之间。
几次正面突击不成后,联军又祭起两翼包抄的战法。试图包围孤立黄瓜园的守军。
陈济方发现后,迅速应对,组织二线的商团主动出击。时不时的反冲锋,打乱了联军的阵型,成功化解了联军的多次攻势。
就这样,你来我往,战斗了一整日,双方间的阵线始终维持在初始的状态。
再次入夜后,陈济方未再布置夜袭。而是要求下属抓紧休整,巩固阵地,以待来日再战。
联军方面则比较懊丧。双方一白天的战斗,都付出了数百人的伤亡,但对士气的影响却截然相反。
为防备再次可能出现的偷袭,联军还布置了大量夜间巡逻的任务,这又进一步消磨了士兵的锐气。
联军的将领们也在讨论对策。他们犹豫着,是否还要在这个地方继续纠缠,又是否应该绕行别的进军路线。
经过争执后,最终他们统一了观点,决定必须要啃下眼前这块“硬骨头”。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一是,如果联军选择绕道的话,虽然有可能会遇到比较小的阻力。但当前这个难缠的对手,也将被甩到联军的后方,会威胁到他们的侧翼和补给线。
这个威胁的严重程度,到底会有多大,谁都无法预料。因此最稳妥的方法,就是将其消除在这里。
二是,自从联军登陆北塘以来,一直顺利。在面对清军的抵抗时,也总能轻易击溃。如今却受阻于此,这不单是影响士气的问题,还关乎着将领们的声望和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