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教导的好。
陆德明对于李复所说的,教书育人,树立品德的说法,十分赞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先贤所教授读书人要明白的道理,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书籍上。
泾阳王曾有言。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有道理!
太有道理了!
陆德明甚至让人找了块大石头,把这四句话刻下来,放在了学堂的院子里。
甚至还想着,以后若是有什么良言警句,都找石头刻在上面,放在各个院子里,让在学堂上课学习的孩子们,能够时刻看到。
对了,墙面上也能刻,找上好的石板,打磨好,刻好字句后,镶嵌到墙上去。
书院嘛,要有书院的氛围。
春种秋收,书院也要求孩子们要参与到其中去。
在书院读书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家出身的孩子,都是跟着父母种过地的。
而也有少部分,家里条件很好,小时候没吃过苦,到了岁数,家中父母听说书院的名头,就奔着书院的名声来,将孩子送到这里读书的。
这一部分孩子,无疑是最应该去躬行的。
老赵将消息传达到之后,也就没在外面多停留,宅子里还有他需要做的事情呢,而且,得到杨家大娘子确切的回复之后,他还要回去向郎君和夫人复命。
回到宅子里,老赵去了趟账房,从账房那里拿了发放赏赐的账本,翻看了一番,确认无误之后,便带着账本去书房了。
书房里,李复还在研究倭国的事儿。
李韶倒是清闲,只是在琢磨手里的一堆地契,将地契都放在面前的桌子上,开始分门别类的放了好几堆。
“郎君,夫人。”
书房的大门敞开着,老赵恭敬的站在廊下。
李复抬起头来,看向门外。
“进来。”
老赵这才抬脚走进书房里。
“看你这样子,事情是办妥了?”李复笑着问道。
老赵不好意思的点点头。
“已经办妥了,属下问过杨家大娘子了,她愿意来宅子里干活,明天一早就过来。”
李复和李韶两口子相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笑意。
“那挺好,反正,宅子里的事儿,你是管家,你安排吧,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