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
“哈哈哈哈哈。”李世民放声大笑,摇摇头。
老狐狸。
罢了,心照不宣。
“如此,那朕就只能准了,等太子回宫,这件事,就按照太子说的来做。”李世民说道:“既然房遗直和杜构的名字出现在了奏章上,那这件事,让他们也参与进去吧,全都听太子的调派。”
“这两年风调雨顺,朝廷也有能力支撑他们去折腾这件事。”
“至于苏定方和水师,这个,让朕再考虑考虑。”
等高明回来问问,他具体的想法如何。
奏章虽然写的详细,但是总归,还是有限。
“此事,暂且按下。”李世民说道:“年后再议。”
“是。”房玄龄与杜如晦两人拱手应声。
离开两仪殿,房玄龄脸上笑意不减。
“克明,看来咱们的儿子,要跟着太子做一番大事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杜如晦捋须微笑:"年轻人就该多历练。不过......"他压低声音,"此事涉及水师建设,恐怕朝中会有异议。"
“你我都知道,所谓水师,可不只是为了稻种。”
“如果只是稻种的话,那才多大规模?”
“这一点,容易被朝臣们拎出来说话。”
房玄龄点点头。
“不过,从小到大,慢慢来,等到试验田的稻种出来了,反对的声音自然就小了。”
“朝廷赋税收的多了,国库富裕了,建设水师,即便是耗费钱钱粮,这件事也要做。”
“你想,四方来长安的番邦,越来越多了,不仅仅是西域,草原,还有南边,东边,这些地方,他们来长安,但是咱们的船队,是否能去到他们那里呢?”
“去是一回事,将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唐有优秀的士兵,有优秀的将士,但是水师这一方面,能拿出手的东西,很少,所以,借此建设水师,合情合理。”
两人聊着,中途分开,回到了各自的衙署,开始忙碌一天的政务。
至于那封奏章,也就暂且压下了。
下午,宫中一骑出了皇城,往泾阳县庄子上去了。
李世民的一封信,送到了李承乾的手上。
让李承乾将这件事好好考虑清楚,等到回宫的时候,他要问,别到时候说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