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检验认定:死者为男性,身高1.70米左右,年龄30岁上下,在吃完最后一顿饭后1至2小时内,被钝器击伤后,扼颈致死,面部皮肤被剥离。
案情毫无进展,案件在社会上的传播却像肆虐的瘟疫,不几天工夫,已被演绎成“公共厕所凶杀案”——多少人上厕所因毫无防备、行动不便,被潜伏的歹徒伺机杀死,然后又被剁成碎块就地扔在茅坑里……一时间上公厕的人无论男女,个个战战兢兢,更有不搭帮结伙不敢如厕者,社会治安受到了剧烈的震荡。
夜深了,会议室里烟雾缭绕,一缕缕青烟顺门楣缝隙飘然而去。王副处长斜靠在沙发上,凝视着手中的案情记录,深思着:
此案的犯罪现场所暴露出的一面是什么呢?尽管发现地点不是第一现场,但所收集到的物证及所表现出的状态和属性仍存在着侦查线索,关键还是要把现场吃透,通过对所有物证的分析,寻找符合犯罪条件的嫌疑人和与案件有关的人、事、物。
案犯将被害人的面部剥离,不外两种动机:一是说明他与被害人认识,一旦查明被害人身份,离他就不远了。这一点如果成立,那么就可以断定,案犯与被害人生前过从甚密。另一种可能是,此举纯属为破案设置障碍,企图使之成为“死案”,不管案犯是否与被害人相识。但这就是自作聪明了。实施颅骨重合术,复原人的面目对现代科技来说并不难。不论哪种可能,都必须尽快查明被害人的身份。
现场收集到的包装尸块的塑料袋,有西单商场和其他一些场所的,销售使用范围很广,对侦破意义不大。而附在里面的那张“直发料单”却是专用单据,尽管它只是一张空白料单,上面只有印刷的栏目表格,如货物名称、数量、发往何处、领货人等等,没有其他笔迹线索,但它的特定使用范围的属性是毫无疑问的。先不管它是如何进入塑料袋中,目前不能断定它与本案无关。
凭着经验与直觉,王副处长很看重这条线索。
在案情分析会上,王军提出了这些分析。大家也集思广益,众说纷纭。其间有人另辟蹊径,提出案犯抛尸的线路问题:经过对几处抛尸现场的分析,如果在北京市城区地图上把发现尸体的地点连起来,可以看出是以西直门为中心,呈“厂”字形路线,推测西直门与犯罪分子的日常生活或居住地有一定的关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一思路在线索不明时,尚显示不出重要性,一旦案情稍有突破,其至关紧要之处就会凸显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