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
\n
又有清虚谋反,明省烽烟动地时,万民泣血之声犹在耳畔!
\n
再有新天会之祸,诛杀启明再使国运动荡。
\n
如今又有南境兵变,国家动乱不止,国力损耗不断。
\n
如此功过相抵,何敢僭越庙号?
\n
着中枢内阁拟‘仁宗’为号,只领仁德治国,宽厚御下之名即可.”
\n
太子双手颤抖,泪流不止。
\n
这封信的第一段,皇帝交待的是自己的身后名。
\n
皇帝死后,最重要的不是谥号,因为给皇帝的谥号都是怎么好听怎么来,基本没什么参考意义。
\n
真正能衡量一位皇帝功绩的,是他的庙号。
\n
这是由后世子孙和朝廷大臣们共同决定的,以此来盖棺定论。
\n
庙号制度刚开始,唯有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后世子孙永世祭祀的君主才能拥有庙号,且只有“太”、“高”、“中”、“世”这四种庙号。
\n
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中兴者曰“中”、世代祭祀曰“世”。
\n
然后再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加上“祖”或“宗”的称号。
\n
有开拓之功者,可称‘祖’,否则只能称为‘宗’。
\n
庙号一开始的要求太高了,后来大大小小的皇帝越来越多,于是对庙号的要求也随之降低。
\n
于是就有了孝宗、宪宗、肃宗、宣宗等等次一级的庙号。
\n
大蓝朝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