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年),改池州为池阳郡。
\n
南唐(李升)升元二年(938年),改池州为康化军。
\n
宋代,在池州设置池阳郡。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池州池阳郡隶属江南东路,宋高宗绍兴初年,隶属江南路。
\n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池州为池州路,先后隶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
\n
池州古城西依白洋河,东临清溪河。两条河皆由南而来,白洋河在城西南折向西北,汇入秋浦河。清溪河在接近南门时拐向东北一小段再北流,最终也汇入由南而北流入长江的秋浦河。
\n
筑城者从城南清溪河处开挖壕沟至城西,再到城北,引入的河水最后又与流过城东的清溪河连通。最终形成第一道水系城防。
\n
第二道城防是夯土砖裹城墙。城头高约4米,墙堞高约1.5米。通高约5.5米,比较矮,不易防守。墙体每隔大约10丈(约32米)砌筑一座敌楼,把城墙分隔成一段一段。
\n
敌楼平面成正方形,每边有4个垛口。中间两个垛口面对城头,可以射杀攻上城头的敌兵,但是无法射杀城下和登梯攻城的敌兵。敌楼连墙堞高约8米,两侧开有带门扇的门洞,通向城墙头。
\n
不过,敌楼的设计还是有些问题。其中轴线与墙体中轴线基本重合,前后面均突出城墙面,尺寸相当,大约0.8米。造成突出城墙的两侧只有一个防御垛口。如果敌楼前面突出城墙更多一些,侧面至少有两个可用垛口,对城墙面的防御功能则大大加强。
\n
宋元池州古城开设7个门。
\n
东门两个,正中的叫九华门。大概位于今池州市池阳路与东湖中路交汇处。距离清溪河大约100米。其东面30公里偏南是九华山,故名。
\n
九华门的南面有个小东门,叫毓秀门。大概位于今池州市秋浦中路与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