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爆发后,元朝廷才下令全国各地修城、筑城防范。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常熟才开始砌筑砖城。
\n
常熟城西靠虞山,西城一大半城墙砌筑在山坡上。它南临昆承湖,北望长江。自古就是“七溪流水皆入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入海”是指进入长江。
\n
元末常熟城带有蒙古包的特点,基本呈圆形,没有墙角。周长大约5625米,有陆门7个、水门5个。
\n
清代时,东门叫雲汤门,东南偏门叫迎春门,南门叫巽宫门。虞山脚的西门叫阜成门,虞山上的西门叫临山门,靠西的小北门叫临江门,正北门叫望海门。
\n
5个水门皆通护城河。西门南侧有一水门(属于上水关),是从虞山西边北入长江的望虞河沿着虞山南麓引水由此入城,通过一条小干渠流进一条连接南北走向的大干渠。
\n
南门西侧有一水门(即南水关,亦属上水关),城南昆承湖水溢而出时经元和塘小河流入此处护城河。水进南水关,经过穿城的大干渠到达北城水门(下水关)。
\n
东南门南侧也有一水门(亦属上水关),护城河的水流进此门,分别流入大干渠和一条通向东水门的小干渠出城。
\n
东门南侧有一水门(属下水关),城中的部分废水、雨水由此门流出。此处护城河与流向东北进入长江的一条小河相通,雨季时可以分洪。
\n
北门(望海门)西侧有一水门(即下水关),城中的水从此门流出进入福山塘小河,一直通到谢桥乡处的望虞河再入长江。
\n
赵德胜持马槊单骑出列。其槊杆长6尺(约1.9米)。上好的槊锋有八个面,具有明显的破甲棱。槊棱的锋刃长达50~60厘米,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类、矛类武器。
\n
槊主要是为了应对汉末以来越来越强大的重装骑兵、披甲战马。普通的鱼鳞锁子甲、铁圜甲,遇上破甲槊,一击即破。
\n&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