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史前时代的部落大多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人口规模较小,最少只有几十人,多的也不过数百甚至上千人。比如至今保留着原始生活方式的巴西佐埃人部落,人口总数在一百五十人左右。又比如生活在中国境内的珞巴族,大约只有两千三百余人。?
人口是如此的宝贵,所以为避免不必要的人口减员,各部落和氏族之间不会轻易挑起战争。
祭祀就不一样了。既可以祷告上苍,坚定信念,还可以在祭祀之后,把祭品分给大家享用。
在物资贫乏的年代,有什么比痛痛快快美餐一顿更能凝聚人心呢?
但祭祀也不会随随便便就举行。
一个能说出口的理由,是祭祀要恭敬,要虔诚,如果天天去,怎么可能做到恭敬虔诚?
一个不能说出口的理由,是没有那么多的祭品。
这就好比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孩子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扯新布,穿新衣,放鞭炮,吃饺子。所以那时的孩子们都特别期待过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始终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现象。
中国向来有家天下的说法。建立宗庙,祭祀祖先,凝聚人心,传承文化,不仅关系国家治理的成败,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先祖的敬仰与怀念。如今每逢过年和清明节,我们仍然会到先辈的坟前,扫墓,上香,磕头,拜年。
这种传统很好,让我们不忘来路,不惧归途。
涣卦卦辞曰: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亨通。君王到宗庙祭祀,利于渡过大河,利于坚持下去。
王假有庙,大约相当于“有孚”的升级版。
为了家国大计,来到宗庙虔诚祭祀和祷告,这代表一种为国为民的有孚。
用儒家的话来说,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用春秋时期郑国丞相子产的话来说,是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利涉大川,则大约相当于“有攸往”的升级版。
这是一种置生死于度外,克服重重困难的有攸往。
用孟子的话来说,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当国家已经乱了,人心即将散了,君王如果不能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的决心和勇气,去拨乱反正,凝聚人心,那这个国家很快会改朝换代。
如果历代君王全部坚持王假有庙,利涉大川,那这个国家就亨通顺利,很难真正乱起来。
其实,不只是治理国家,我们做企业、做学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