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一个得到官方盖戳认定的意见。
此时,明郑王朝的财务透支,郑经顺水推舟放弃沿海据点,退守台湾。
公元1680年,清廷再次致书郑经,打算遵守旧约仿效朝鲜“不剃发,不登岸,称臣入贡,”以消弭沿海战乱,不使生灵涂炭。
郑经回信表示同意,只是增加了一个要求:留海澄(今福建漳州龙海区海澄镇)为互市地。福建总督姚启圣不同意,和议于是再次搁置。
此时,金门、厦门已被清军收复,明郑政权再也无力反攻。郑经意气消沉,开始沉湎酒色,不理政务。他的岳父冯锡范趁机窃取权力。
一年后,郑经和陈永华相继去世。冯锡范联合刘国轩发动政变,拥立十二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郡王。
此时的台湾早已乱成一锅粥。
连续三年发生水旱灾害,导致粮食歉收,米价飞涨。因为连年征战,更使王府府库空虚,财政拮据。为扩充军队抵御清军,延平王府不得不加强对台湾百姓的压榨,导致各种矛盾激化。五万郑军也早已军心涣散,士气低迷不振。
焦头烂额的明郑政权再次向满清朝廷请求称臣进贡,不剃发登岸。
但是现在,轮到清廷不答应了。既然友好协商,商量不出一个结果,那就干脆用武力扫除阻力,让宝岛台湾重归大陆怀抱。
福建总督姚启圣见收复台湾的时机已到,向康熙帝推荐了水师提督施琅。
施琅(1621年-1696年)是福建本地人,熟悉当地的海洋风候和潮汐,而且精通阵法,善于水战。在以骑兵取胜的清军中,他是非常难得的海上战将。
更重要的,他与郑氏家族有仇。
施琅本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年间曾随郑芝龙降清,后来受郑成功的招揽加入抗清队伍。谁知两人个性不合,渐渐心生芥蒂。不久,施琅因擅杀部将,被郑成功认为有心谋反,于是将他的父亲和弟弟处斩。
施琅则逃到大陆,死心塌地投靠清朝,即使不被重用,穷到要依靠妻子当裁缝贴补家用也无怨无悔,一心覆灭郑氏报仇。
受命回到厦门后,施琅废寝忘食,一面造船,一面练兵,只等攻击令下达,即挥师入海。
公元1683年六月,施琅督率水军分四路进军。
施琅亲率五十六只大型战船组成主攻部队,正面强攻郑军主阵地娘妈宫。另由总兵陈蟒率领五十条战船,从澎湖港口东侧突入鸡笼屿,作为奇兵夹击娘妈宫。总兵董义统率另五十条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