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冲撞原来的公牛就被撞飞了,躺在地上挣扎许久才爬起来,灰溜溜的夹着尾巴跑了。
原先的公牛就是族群里面体型最大的存在,现在这头高度超过两米的公牛,对比之下那就显得更大了,比其他的母牛高了将近三分之一。
这次短暂的交锋过程被马平和他的学生们全程拍了下来,视频中更能看出体型的差距,后来的这头野牦牛简直太大了。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哪也没去,就在这片这个营地驻扎,马平和顾雪梅领着一群学生拍照和数数,统计有多少种动物,每种多少数量来这里觅食饮水。
群居的动物种群里面,野牦牛的数量是最少的,比藏野驴少很多,比野山羊少的更多,至于数量更多的黑颈鹤、藏雪鸡等鸟类,那更没法比了。
当然,比起狼群、棕熊、雪豹、金雕、兀鹫等等这些品种,野牦牛的数量也不算少了。
这些学生们被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负责几个种类,负责清点每一种的数量,数量再多也有限,总有数完的时候,每天数一遍,花不了多少时间,也不算无事可做。
刘正伟和三个向导则是支起带来的麻将桌,在用作食堂的帐篷里打起麻将,一打就是一整天,困了就去睡觉。
曾凡主要就是攀爬周边的小山头,太远的、太高的他不去,就那种几十米几百米高度的目标,爬上去不需要费太大力气的山头,爬上去后坐在上面吹埙,要么回来躺在车里休息,时间过的很快。
湖边泥沙下面还沉积着无数的动物尸骨,曾凡没有再复活其他动物,他不确定会给现实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决定还是少做一些为好,已经验证了技术可行性,没必要做太多改变。
相比复活生物,曾凡更在意当下玄妙境界带来的各种感受,他可以与车辆、山丘、湖泊、某片空间,或者某个生物的意识融合,共享其过去的经历,这是一种很奇特的感受。
山川湖泊这种庞大无比的个体,跟人类相比更像无意识的存在,但是按照他先前的定义,表现出一定整体性、规律性的个体或者事物,都可以认为具有意识,只是它们的意识流转通常比较慢,反应也比较特殊,通常都是以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为单位做出反应,反应的形式也千差万别。
不过一旦通过埙声找到共鸣的频率,时间的概念就会变得抽象起来,亿万年的时间也可以只是一瞬间,这种意识的沟通似乎都是在高维层面进行,正是以这种认知为前提,他才能共享到这些山丘、湖泊,或者野牦牛,野山羊等某些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