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接下来我们做什么,一直在这里等吗?”
到处都是杂草,严蕊身体飘起来,在巨石周围的草丛上方踩来踩去,展示着草上飞的轻功。
“你不愿意吗,跟那些隐居深山的和尚道士相比,我们的条件好多了,在这里就当度假了!”吕瑶在三个人里面最有权威,其他两个人习惯了听从她的决定。
从居住和生活条件来说,她们住在这里和住在其他地方没有区别,差的只是这里没有城里热闹。
她们由于身份特殊,过来十多年,一直刻意保持和其他人的距离,大多数时间都是独自生活,在这里住下来,也没有太多不适应。
这里距离山南书院不太远,她们也通过上帝视角见识了那里的授课,古今融合的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让她们感觉很怪异,不过仔细思索之下,好像又很符合当前的状况。
同样,她们也看到了藏在山洞里的造纸和印刷工厂,随着起义军的节节胜利,在昌河边上已经圈定了一块土地,看样子要建设更大型的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
既然掌握了政权,起义军的主张可以光明正大的宣传和实行,不需要再遮遮掩掩,对书籍的需求量自然增加了。
昌河的几个码头上,现在除了一船船外运的瓷器,新增的就是一船船的书籍,山南书院用到的教材占大多数。
一车车的书籍从山洞里拉出来,装运上船,运往四面八方。
根据罗婷得来的信息,山南书院的模式要在全国推广,初步规划每个行省先建设一座书院,培养军政和科技人才。
她们打算在这里隐居,商贸网络的联系方式转交给了梅峥,吕瑶设计的去中心化的架构,商团并没有直接的资金积累,商贸网络的情报获取能力或许没有梅峥的情报网厉害,可是覆盖范围遍及世界,尤其是西域和蒙藏的情报,正是他们当下的短板。
闲来无事,吕瑶跟严蕊学习国画,同时继续练习瓷器上的彩绘技能,出去后可以更好的完成她那个八仙过海转心瓶。
罗婷这些年主要在江南各地活动,除了为商团组织货源以外,她也收集了不少这时代的流行曲目,在后世大多曲子都已经失传了。
跟后世繁荣的音乐圈不同,在这个时代,作曲是件很难的事情,所以宋词词牌来来回回就那些,一个词牌可以翻出几百首词。
针对这样的情况,罗婷发挥所长,写了一本音乐理论书,并以此编了一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