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后三四年间,在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等南逃旧臣的主持下,先扶立度宗赵禥的儿子益王赵缌在福州称帝,可惜大势已去,在元军攻势下,他们不得不继续逃亡,十一岁的赵缌逃亡途中感染风寒病亡。
随后张世杰,陆秀夫等人逃亡广东,在崖山立八岁的卫王赵昺为帝,元军进攻崖山,一场海战惨败,船上逃生无望的陆秀夫背负赵昺投海而亡,张世杰逃亡过程中溺水而死,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彻底烟消云散。
唐朝以道命名地方行政区域,唐太宗时期,按照山川形势划分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共十道,唐玄宗时期改为十五道,行政划分初期是以便于对广大地域进行监察和管理为目的,并没有常设机构,后期为了便于管理,设置节度使职位统管军政大权,也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创造了条件。
宋朝以路命名地方行政区域,初期领土划分为十五路,元丰八年增至二十三路,并设置转运司掌财税及官员监察,安抚司掌管军事及民政,提举常平司掌市舶茶马及盐铁专卖等事项,提点刑狱司负责司法监察,各机构职能明确且相互独立、相互制衡,以防止地方脱离中央掌控。
金朝统治北方的时候,以尚书省臣前往地方统领军政,称为“行尚书省事”,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行政机构承袭金制,并加以改造,派遣中书省臣赴地方执政,作为朝廷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称为“行中书省事” ,简称行省,平灭南宋后,蒙古以南的行汉法的疆域共分为九个行省。
行省最高官员通常都有中书省丞相或者平章政事的职位,出掌地方军事、行政、财税各项大权,可以任命辖区内的各级官员,尽管仍需中央确认,接受中央监督,实际上算是一方诸侯了。
忽必烈没有赵匡胤的顾虑,行省最高官员有蒙古贵族,也有色目人和汉族将领,有能力有功劳就会任命,行省长官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攻略南宋的同时,身在大都的忽必烈并没有闲着,西北与窝阔台汗国的海都以及钦察汗国的几个堂兄弟缠战不休,东面与高丽开战,随后又进攻日本镰仓幕府,南面以平灭大理后建立的云南行省为基地,攻略缅甸蒲甘王朝、越南占城以及陈氏王朝。
这些战争都不是一帆风顺,大多都是持续多年的消耗战,海量的战争物资大多都需要从中原获取,从北到南,蒙古人统治地域的百姓被极限压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