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到了现代,人们又开发出八孔,十孔等形制,音域更加宽广,不过陶埙音色低沉,过于厚重,不太适合现代乐曲伴奏,加上入门难度比较高,事实上已经沦为小众乐器。
现代的陶笛公认起源于意大利,也叫奥卡利那笛,主要形制为手枪形或者潜水艇形,十个或者十二个音孔,虽然也是泥土烧制,却多了一个哨口,可以含在嘴里吹奏,音色从清亮到厚重,可以覆盖多个音域,新手入门更容易,演奏比较便捷,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广泛流传于全世界。
相比其他的管弦类制式乐器,现代陶笛仍然比较小众,但是独特的音色也是其他乐器不能取代的,仍然有许多人喜欢。
在曾凡看来,陶笛和陶埙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黏土为主要原料烧制的陶器,区别的只是外形和吹奏方式的差异。
从实用角度来说,陶笛更加适合音乐演奏,音域更宽,节奏可快可慢,有很大的灵活度。
曾凡多次测试后发现,他想要的那种感觉,音色古朴厚重的陶埙更容易达到。
他想要的感觉,不单纯来自乐器本身的震动,而是和构成乐器本身的微观粒子共振频率有关系。
在本源时空,他研究引力的时候,也是从原子的振动频率开始,乐器带给他的感觉好像也和原子的振动频率有关系,但是又不完全一样。
那时候曾凡是运用感应能力调控原子的振动频率,是一种偏向机械式的控制,而现在埙声带来的感觉更加和谐,不需要刻意的运用感应能力,自然而然就能达到类似于共振的效果。
这种效果似乎不单发生在身体或者原子层面,而是可以深入更微观的意识,或者说更接近能量之海的层面,甚至能在上面掀起涟漪,更像精神层面的共鸣。
如果能摸清其中的规律,曾凡觉得或许能提前达成目标,斩断意识和当前时空的联系,回到本源位面,以后意识往来两个位面都不再受到束缚。
摸索的一段时间后,始终感觉差一点,达不到想要的那种效果,他觉得可能还是修行不够的缘故,这么多年都过去了,他也不指望几天就达成所愿。
曾凡烧制出来上百个不同形制的陶笛陶埙,都送给了胡刚,让他看着处理。
这些乐器有的符合当前音阶,吹奏起来比较容易,有的就是他随意调制的音阶,很难吹奏通用的乐谱,本来就是小众乐器,不是标准音阶,能不能有人要都成问题。虽然达不到曾凡的要求,不过既然做出来了,毁掉太可惜,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