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那年起,军营就是他的“家”。
\n
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一带饿殍遍野,饥馑相望,各地农民起义渐成燎原之势,敲响大明的丧钟。
\n
年仅10岁的李定国,在这片遍布天灾人祸的土地上挣扎求生。出生于贫苦农家的他无依无靠,唯有吃草根树皮充饥,正在那时,张献忠率军路过。
\n
张献忠见李定国相貌不凡,聪明伶俐,便将他带到军营,抚养其长大。
\n
和李定国同吃一锅饭的还有孙可望、刘文秀和艾能奇三人,他们都被张献忠收为养子,日后成长为大西军的“四将军”,为张献忠征战四方。
\n
其中,李定国有勇有谋,战功卓著,被誉为“万人敌”,是大西军中的顶级流量。
\n
李定国确实也有几分偶像气质,史书记载,他“长八尺,眉目修阔,躯干洪伟,举动有仪度”,且在军中以宽容慈爱著称,喜欢与文人打交道,精通兵法、星象,更像是一位性情温和的谦谦君子,而非莽莽撞撞的一介武夫。
\n
……
\n
1662年,李定国所部只剩五六千兵马,驻扎在九龙江一带(澜沧江流经西双版纳河段)。
\n
恶劣的气候、低迷的士气让这支以陕西人为主的残兵迷失在人烟稀少的边境,粮食药物供给不足,将近一半将士病死。
\n
绝境之下,李定国仍然鼓舞各地抗清势力奋起抵抗,同时派使者前往暹罗求援,并向缅甸打探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的下落。
\n
直到永历帝被杀的噩耗传来,李定国自知回天乏术,不禁捶胸大哭,悲痛欲绝,数日之后就染上重病。
\n
临终前,李定国撰写表文,焚告上苍:“若大明气数已尽,乞赐定国一人早死,无害此军民。”并对部下们说:“宁死荒外,勿降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