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藏区民风彪悍,不采用霹雳手段,不仅不能够快速收复,以后还不知道要搞出多少叛乱的大事。趁此机会,一战永绝后患。
历史上,乾隆平定大小金川,偏居川西一隅、仅有弹丸之地、数万人口的大小金川,却致乾隆先后共投入了近60万人力、7000万两白银,其代价远远超过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战争。
大、小金川西连甘孜,东连成都平原进入川西高原的咽喉汶川县,是嘉绒藏区通往汉族地区的要道之一。
南接雅安地区,直通内地,北接川西高原,与青海、甘肃相通,为内地通往西藏、青海、甘肃等藏族地区的咽喉与桥梁地带,它可以远扼西藏、青海、甘肃等藏族地区,近控川边,因而,其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嘉绒藏族是居住在四川甘孜丹巴、康定部分地区,阿坝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红原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雅安、凉山等地,讲嘉绒语,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嘉绒人,藏区称这地区的藏民为“绒巴”,汉译为农区人。
嘉绒人一直到1954年都被认为是一个独立民族,从民国初年直到1953年前的文献都将嘉绒地区的民族称为“嘉绒族”。
1954年才将“嘉绒族”识别为藏族,从此,便叫称“嘉绒藏族”。
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瘠的土地资源,闭塞的交通条件,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嘉绒地区的藏族人民中,形成了以抢劫为荣,以怯懦为耻的社会风尚。
他们崇尚武力、桀骜不驯、好勇善斗,这也是嘉绒地区各土司互相掠夺、兼并,争斗不己、战乱不息的原因之一。
明末时期,土司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当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从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过渡时,世袭土司仍强迫人民无偿服役。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