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公司虽然有官方背景,但并不是专门的官营,而是初期由朝廷继续给予补贴,让他们慢慢形成劳务输出公司,把一些本来就是他们在干的工作变成正经营生,还少掉一些中间的吃拿卡要和混吃等死的损耗。
对于不愿意从亢官队伍里退出的,就保持荣誉头衔,不过俸禄暂时不会那么高了——刘禅会给他们选择,要么去动起来干活,比如下乡带人开垦荒地(这种事情大部分人肯定是不肯的),
比如他了解到大宋立国以来,太湖流域通过围湖造田,将原本的湖泊和沼泽地转化为农田,成为江南的“鱼米之乡”,四川推行屯田,将荒地分配给士兵和移民,既解决军粮问题,又促进农业发展,江南西路(江西)通过梯田建设,将山地转化为农田,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这也是为什么大宋只占半个天下却有这么多钱粮的原因。
至于不愿意去的,就每月象征性发些粮食,这些人一般家里都是官宦出身,承接父辈余荫,就算俸禄少一些,也饿不死。主打一个不添乱就行。
当然刘禅又强调了,阵亡将领的家眷不在消减其中。不过这些人也不能闲着,要跟着学习打仗的知识,就算年纪小,也要学一些常规的技能,而不是在那里等父辈的功劳簿上等死。
如果不是怕步子太大扯到蛋,刘禅本来还想对官员实行“KPI考核”,税收、治安、民生等数据达标者升迁,若是连续数年非但不达标反而越来越差则要罢黜——这是当初丞相在大汉统一后用来缓慢清查那些投降后混日子的原来的魏吴官员(以及部分丧失了进取心的季汉官员)的,效果非常好。
(宋代原有“考课法”,但初期流于形式,虽然经过一系列改革,后来又跟王安石变法有牵连,最后被严重破坏,最后只存在于名义上了)
此外就是官窑的规模要扩大,按照郎君们的说法,这东西跟当年蜀锦一样,拿去郎君们所在的世界也是能卖不少钱的,如今大宋的蜀锦质量居然不如昔日季汉,所以刘禅只好想办法用别的方法搞钱了。
(其实并不是宋朝蜀锦质量差了,只是随着江南丝绸业崛起,蜀锦的全国性垄断地位被打破,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导致外贸重心转移,蜀锦在内陆运输成本劣势凸显,且蜀锦艺术风格也发生转变,主要服务于终端市场,宫廷服饰更青睐缂丝、织金等新兴工艺,这里是刘禅的偏见)
把这些计划理了理后,刘禅有点怀念镡承了,对方当年还在少府任职的时候就力主铸钱事宜,后来大汉统一后对方不但清理了直白钱的后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