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的交战过程中,大部分伤亡都是牛金部承担的,戴陵部见势不妙就退了回来,后来蜀军用那雷管(能发出雷鸣声的铁管子,魏军就简称为雷管)攻击,结果主要被攻击的对象又是看起来更精锐的中坚营,所以戴陵部虽然同样败退,但是伤亡并不大。
等司马懿不顾风度率先撤退后,戴陵部就更不会在战场上死磕了,非但如此,他们甚至还在撤退途中有时间拿出干粮来吃,顺带还分给了中坚营的同袍们一些,要知道中坚营的其他人因为撤退匆忙,同样没带着食物,因此得到戴陵部的分享后甚至有些感激涕零了。
就连司马懿也不好意思对着戴陵喊打喊杀,等抵达郿县跟驻守在这里的魏军汇合后,骠骑将军就一面让人清点当地的粮草一面让张虎、于圭、典满、许仪等人各带一支兵马去扫荡右扶风的各县及沿途村落。
同时他还派人北上通知费曜,让对方同样往长安撤退,尽量收集粮草,毁坏沿途的农田作物、水井、民居,并驱散民众,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
这种做法当然非常缺德,不过此时也顾不得这些了——司马懿到现在也没想明白大军为何会在渭水道遭遇水攻,最后也只能先不去想,而是尽可能增加蜀军的行军难度,巩固魏军守卫长安的机会。只要把长安城以西变成一片白地,那么汉军就算硬撑着把益州和凉州的粮食运来,也会在漫长的运输途中磨损殆尽。
何况此举还会衍生出无数难民,这些难民不管自愿与否,都无法再给蜀军提供帮助,不仅如此,饥饿还会让他们作出不理智的行为,比如向蜀军乞讨,又或者直接盗窃、袭击蜀军的粮草。
何况蜀军一直宣称他们仁义——既然如此,你们就不能对百姓见死不救,否则你们怎么好意思说自己仁义呢?
司马懿有信心让关中三辅变成一个烂泥坑,只要蜀军敢跳进来,就没好日子过,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大将军听从自己的建议,立即带兵撤退,同时还能安排人断后,否则丧失魏军近半兵马的话,司马懿就只能躲回长安,想办法抽调城中世家的所有家仆,同时送信给洛阳,请求陛下想办法聚拢北线防御游牧民族的外军以及东线防御吴军的曹休麾下的士兵来救援自己了。
原本在郿县充当后援同时监视陈仓道动向的将领们,比如张虎、许仪他们几个,都被司马懿打发去坚壁清野了,而司马懿本人则让戴陵收拾郿县,准备迎接后续的大军。
虽然被汉军赶的狼狈不堪,不过司马懿相信曹真一定会听从自己的建议尽快撤军,当然这次失败实在是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