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在堂上念了几篇文章,遣词用句虽然有点幼稚可笑,但条理清新,言之有物。若是细品,其中对于民商、生农、治官的提议颇有可行之处。
有两篇文章便是出自蓉宝嘉宝之手,赵四郎开心自豪之余,也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
就像钱先生说的,此番见解不足为奇,但如今年纪便有如此见解,着实不俗。
赵四郎以前就在赵六郎身上看到“天资”两字,知道世上有一些人,生来就会读书,但蓉宝嘉宝身上还有“勤学”二字。
除了出身差些,其余什么都占了,简直不给人活路。
晴姐可不知道他心里背负了什么,只是每天看到赵四郎用功读书,一边感慨弟弟一眨眼就长大了,一边欣慰他的懂事。
顺便嘀咕两声将来该给他找个什么样的媳妇。
毕竟是读书人,就算考不上秀才,也不能随便找一个,起码也得识字才行,不然将来坐在一块都没话说。
像赵老大还能跟媳妇聊些地里的事,赵大郎则跟许灵桃说店铺里的事,但赵四郎能说啥啊?
就是有话说,见识不同,也会吵架。
不过也只是念叨两句,毕竟赵四郎的年纪还小,说亲至少还得要四五年。他又要读书,就是十八九说亲都不怕没有好姑娘。
但随着晴姐的亲事定下,赵三郎的婚事就得提上日程。
赵二郎心里虽然也惦记,但不爱挂在嘴边说。赵三郎的婚事难办,连赵老头都拿不准主意,更别说连春儿几个,若是一个办不好,平白还要遭人怨。
何苦来。
而且赵三郎也不讨人喜欢,不说别的,就是嘴上的礼数称呼都没有,看到许灵桃和连春儿从来不会主动叫大嫂二嫂。有时赵老头和赵老二看到了训两句,他才会不情不愿的喊人。
许灵桃一个当大嫂的,自然犯不上跟堂弟计较,宽和一笑就行了,反正赵三郎的亲事又不用她操心。
连春儿的眼神则一言难尽,虽不介怀这一句口头上的称呼,但一想到这是自家丈夫的亲弟弟,就忍不住唉声叹气。
本来说亲的就难,为人处世还这般蠢,她是真想不到那个瞎眼的丈母娘能看上这种女婿。
就连襁褓里的大狸都知道能在爹面前撒泼打滚,不能去娘面前哭嚎,赵三郎偏偏看不清家里的局势。
赵二郎对他有兄弟之情,连春儿可没有。要是小叔子好,还能有点情分在,要不是不好,背地里跟赵二郎嘀咕几句,兄弟俩还能和睦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