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算平日住在杨府,笔墨纸砚总要花钱买。
赵氏和赵老三远在千里之遥,担心赵五郎不舍得用钱,每回寄信的时候都要捎去一些银两,叫他吃穿别省。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外出求学,不说锦衣着身,但穿好点,总能免些异样的眼光。
三房如今手里有两个铺子,一个在学堂附近,一个在太源河边,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有三四十两的挣头。
生意不好的时候,也就十几二十两,今年就淡了好几个月,一年下来,才一百多两银子。
除去送到京城里的钱,赵氏手里也没剩多少,但家底还是挺厚实的。赵老四给的那五百两银子花花用用,如今还有二百多两, 加上挣的钱,三百两银子是有的。
赵氏想在县里买个铺子,给慧姐做嫁妆。
地段好一些的七八十两够了,地段差上一些的,五六十两就能买下。不做生意,就是租出去,一年也有十多两的租金。
赵老三没意见,但觉得慧姐的婚事不用急,“五郎如今十三岁,再过几年就能下场一试了,要是考上秀才,慧姐就是秀才妹妹,更好说亲。”
赵氏数钱的手一顿,并没有多欢喜,“我原先也是这么想的。五郎越出息,慧姐儿就越好说亲,嫁到镇上县里总比村里强多了。可你也瞧见了,晴姐的婚事,上门来说亲的都是些什么人啊?”
“家里有钱的,一大堆兄弟姐妹,若是亲的倒也罢了,可尽是小娘养的。上头除了婆母,还有一大堆姨娘。就像娘说的,长辈如此,小辈又能好到哪里去?”
吴氏临终前特意提了晴姐的婚事,就是怜惜她没人帮忙打算。花莲儿心不坏,但终究是后娘,对晴姐没有生养之恩,情分自然也淡。
她若帮忙操心,赵家人反倒不放心。
赵大郎两口子倒是会一心为晴姐打算,只是年纪小,很多道理不懂,还得长辈说教指导。
但有吴氏这一句临终遗言在,莫说是如今说亲,就是将来过日子,叔伯婶娘也会多看顾一眼。
慧姐虽然过几年也要说亲,但有赵氏在,定然不会委屈了她。
“我们家如今也不差,虽比不得人前富贵,但吃喝不尽。将来多给慧姐添些嫁妆,哪怕姑爷没什么大本事,也能保一世安稳。”赵氏看向丈夫,“我总共就这三个孩子,一辈子的辛苦折腾也是为了她们,何必为了攀富贵门误了终生,一辈子不快活呢。”
媳妇说的没错,但要赵老三把闺女嫁给一个普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