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还只是在原籍的府城念书呢,要是去外府,过年都不一定能回家。
像赵五郎远在京城,已经好几年没回来了。
.
今天是个送行的好日子,阳光明媚,春风和煦,要是再晚几天,一路草长莺飞就更美了。
蓉宝气鼓鼓的瞪了六哥一眼,“你比我多读这么多年书呢,学问也不过尔尔,我将来到你这个年纪,一定比你厉害。”
于是赵六郎也不开心了。
杨氏叹了口气,以前嘴巴就爱说,怎么现在还嘴贱了呢。兄妹俩的这一番对话,冲淡了不少离别愁绪,杨氏恋恋不舍的看着赵六郎,再次道:“去吧。”
赵六郎一边挥手一边退走几步,随即转身跨步上驴车。
轮子碾过石子路,一会儿便消失在村口。
趁着好天气在河边洗衣裳被褥的妇人直起腰张望几眼,随即又弯腰继续捶打衣裳。
院里几个闲来无事的老太太围坐在一块晒太阳,手里搓着麻绳,或捻线说,“他们家五郎去哪里念书了,好几年没见了,去年吴氏动身的时候都没看到人。”
“那走的远,去京城里了,来回要大半年呢。”
老太太感慨,“这儿孙有前程了也不一定好,辛苦一辈子,临了连根香火都受不到。”
另一个老太太在头上擦了擦针,说,“家里这么多孝子贤孙呢,不缺那一个,要真能读出点名堂,吴氏这辈子才值当呢。”
吴氏年前不好的时候,赵老三就想给赵五郎去信,让他赶紧告假回家,但被吴氏拦住了,说孩子在外好端端的念着书,你们把人喊回来干嘛?又不是三五日的功夫,来回一趟小半年,还能读个什么东西?我如今还好好的,就是真不好了,他这会儿又能飞回来了?
就算快马一个月把信送过去了,赵五郎日夜兼程赶回来也至少要一个多月的时间,不说身子骨受不受的住,还不一定能赶在灵前磕头。
后面花莲儿进门,吴氏的身子渐渐好转,大家伙都以为没事了,没想到春风一吹,人就倒下了。
赵六郎离的近,收到信就往家里赶,及时送了吴氏最后一程。
如今一眨眼竟快一年了,赵老头带着肘子回家,影子被渐渐拉长,愈远愈小。
赵六郎一走,蓉宝嘉宝也要准备去学堂了。
过年玩的太尽兴,两人还有些课业没做完,于是这几天就打灯夜战。
赵老四陪在旁边,不过他不想看书,也不想做别的事,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