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来的什么厂?”
“李少凌饲料厂在这里建立一个分厂,建立一个养猪实验厂。徐雄在这里建立一个机械厂,主要生产小型商用、家用机械,磨面机、磨豆腐机、打谷机等等农村用的小型机械。堂哥刘富虹在这里开一家罐头厂的分厂,我呢在这里开一家土鸡孵化场。石门庄赵总从这里开家石雕厂,就是大门口的大摆件,石头狮子、石头大象这样的。李大美开个制造拖鞋的厂子。这么多厂子怎么也能招工两千人,你们镇瞬间就起来了。”
刘荆文若有所思:“听着很多,也都不错。可是工厂起来需要时间。有没有一样能做大的,能快速带动村民的,比如农业。”
“那你想怎么办?”
“我们这个镇是农业大镇,要不二姐来这里发展农业,种大棚菜,发展个几千亩,效益翻大翻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瞬间就起来了。”
“行吧,你协调几十亩土地,我开个示范园,然后招募种菜农户加入合作社,采取统一培训管理的方式,在你们镇发展一个蔬菜产业园,回头建立市场,这样效果非常的快、明显。”
“我代表姜河镇谢谢二姐。”
三日后,传来喜讯,港资牵头,在姜河镇投资八家公司。
其他的公司、工厂都比较慢,唯独刘夏莲投资的蔬菜合作社一周就开业了,在镇子不远的大河村安家落户,村长刘大河胸脯拍的山响,一定把蔬菜种植搞好。这都阳历五月份了,麦收过后,村里安排了两千亩的蔬菜种植,这个时候都是露天种的。
刘夏莲从东北调来的技术员,主打价格高、产量好的青椒、螺丝椒、黄瓜、苦瓜、西红柿、长茄子。
为了推广技术,农业合作社费老劲了,手把手上门教,田间地头哄着老乡,改变他们固有的习惯。
好在村里有一批年轻人非常的上劲,采取放电影、发鸡蛋、请吃饭等等方式方法培训技术,辛苦付出总算是得到回报。
七月初,天气如同流火一般,大河村的菜农们一大早就开始忙碌了。
一米多深的青椒地里,大家戴着斗笠在采摘青椒,塑料的周转筐,一筐子二十斤,收购价四毛一斤。
八七年的物价已经远远超过八零年的价格了,时代变化太快了。
平均亩产量六千斤,整个采摘期间一亩地能卖两千四百块钱左右,是玉米的十倍。
合作社协调铁路,从滕县火车站直达京城,运输到京城的蔬菜批发市场,大河村的村民称之为京菜,从施肥到农药都有严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