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写的鱼的
数量之多(“潜有多鱼”)、
品种之繁(“有鳣有鲔,鲦鲿鰋鲤”)
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
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卓有成效。
潜置于水底,
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柴草堆
作用却不可小觑,
正是它们吸引了鱼类大军的聚集。
这种原始而有效的养鱼方法
也许就出自公刘时代,
《史记·周本纪》中写及公刘“行地宜”,
以潜养鱼可能正是因地制宜的
创造性生产措施。
祭祀诗离不开歌功颂德,
《周颂·潜》明写了对
漆、沮二水风景资源的歌颂,
对公刘功德的歌颂则潜藏于字里行间,
如同“潜”的设置,
荡漾着透出波纹的韵味。
“以(鱼)享以(鱼)祀,
以介景福”
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
如果将鱼换成其他的祭品,
祭祀的意蕴就会大受损害,
而诗作一气呵成的效果也便丧失无遗。
在这首诗中,
鱼实在是必然贯穿到底的。
最后一句虽然没有写出鱼,
但鱼依然存在,
因为“鱼”与“余”谐音。
《周颂·潜》诗所写的祭祀季冬一次,
隔年之春又一次,
均用鱼,
这便有理由推断:
时至今日仍然广泛流传的
“年年有鱼(余)”年画,
民间除夕席上对鱼不动筷
而让它完整地留进新年的习俗,
和《周颂·潜》所描写的祭祀
是一脉相承的。
《周颂·潜》应当被视为
民俗史上一条重要资料,
它的末句所祈之福就是“余”。
《周颂·潜》篇幅简短,
却罗列了六种鱼名;
漆、沮二水具体写出,
却让祭祀对象公刘隐名;
写王室的祭祀活动,
却也与民间风俗息息相关。
这些,
都显示了作者调动艺术手法的匠心,
使本来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