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脚步匆匆而来,递上一卷奏章道:“陛下,这是苏主事送来的。”
\n
李承乾拿过文书,看着自家丈人让人送来的奏章。
\n
钓鱼的闲暇片刻,还能静下心处置国事,却也是极好的。
\n
现在崇文馆正在积累着自己的师资力量,并且留在各地建设书舍的支教夫子也已有一定规模了,这些人绝大多数都不求仕途,不求在朝中能够得到多大的权力,而是一心在教书。
\n
苏亶觉得可以提高他们的待遇,并且鼓励更多人能够留在地方任职支教,形成一种团体。
\n
师资力量是一种很特殊的存在,就比如说在汉朝,许多文人想要入仕,或者是想要在朝中为官,尤其看重出身门第,以及师承何人,或者说各地的老师名望如何。
\n
而这种风气在东汉时期尤甚,一个名仕的弟子名额,动辄需要数十万钱才能得到,并且直接成了世家与门阀的便捷渠道,而这种风气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n
从而也就有了入朝为官必问出处的风俗,大抵上来说,这可以归结为一种风俗。
\n
其实,李承乾也能够感觉到,现在的大唐也有这种情况,关中的师资力量是很强大的,在围绕科举的体制下,虽说更公平了,但师资力量的差距也让关中的学子第一时间成了既得利益者。
\n
这是一种很无奈的现状,崇文馆也只能一次次将人手散出去,从中找补一些均衡。
\n
所以不论是京兆府还是崇文馆,在学子们的精神意志建设上很重要,而这种建设绝大多数都来自郑公。
\n
让学子们背诵郑公说过的话语,让学子们将郑公当作一生的老师,李承乾很乐意促成这个局面,没有人比郑公更合适了,因郑公不像孔子或者孟子这么遥远。
\n
郑公距离他们更近,甚至学子们还能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