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离开拉斯维加斯剧组,就开始极力讲述一个演员为了达成巅峰的演技而竭尽全力的故事。
尼古拉斯·凯奇,伊丽莎白·苏,不断地参加各个电台和电视节目的采访。凯奇不断地讲他体验了两周醉鬼的生活方式的故事,苏也大谈她和真正的拉斯维加斯站街女交流,理解她们做这份职业的内心想法。
这几手公关手段,也是在回应米拉麦克斯的恶性公关。他们同样给出了一些演员或者导演获得奖项的理由,只不过是以一种传统的公关手段放出的,并没有使用韦恩斯坦的电话营销团队这样的手法。
毕竟电话营销还是一种非常让人反感的方法,如果圈内人问你的信息来源,也不太方便公诸于众。总不能说,我听到的这段八卦是电话营销里听来的吧。
而这三部电影采用的公关渠道,都是有头有脸的媒体报道。不管是讲述自己偶然在电台听到采访的片段,还是综艺,好莱坞报道这样的专业类报纸上的访谈,在圈内人八卦的时候,都算是一种可以很方便引用的渠道。大家一看你居然能够完整地看完几百字的报纸采访,肯定是高中毕业的,总会对你高看一眼。
……
这些措施虽然有效,但是也耗费了大量的成本。而这一切,如果不是韦恩斯坦用了很多盘外招,那就不会额外支出。最好的方法,还是让学院禁用这些下三烂的招数。
学院方面接到投诉以后,也做了一些私下的调查。不过碍于两个障碍,他们不能出台禁令。
一个障碍是,韦恩斯坦用的这种招数,虽然听上去不好听,但是和在报纸上做广告,私下的拉票派对等等传统的方法,没有什么原则上的不同。
不可能因为一部电影使用令人厌烦的电话营销,就说他违规。而另一部电影使在“综艺”杂志上做昂贵的“请考虑某明星获得奥斯卡奖项”的广告,就不违规。即使两部电影想要公关的内容是一样的。
而另一个学院不太能够说出口的障碍,可能更加重要。那就是学院需要这样的公关战,来凸显奥斯卡奖项的含金量。
作为好莱坞规模最大,最权威,颁奖晚会收看人数最多的奖项,花越多的钱在事前的公关上,就越能说明奖项的珍贵。这种颁奖前的热炒,更加有助于观众对于最后得奖名单悬念的期待,也就更加想要看最后的小金人鹿死谁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来,他们不经受一次巨大的丑闻,是不会出台任何禁令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