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唐代进士科的考试,一共有三项内容。
\n
一是“帖经”,有点类似于现代的默写、填空题,主要考察对经书的熟悉程度;二是“杂文”,类似于作文题,主要考察诗、赋等题材的写作水平;三是“策问”,通常为时务策五道,考察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和时政事务的对策。
\n
不过“贴经”是基础,算是合格性的考试,如果贴经错了就会被筛掉,属于大家都要掌握的基本功。
\n
“策问”虽然也考,但是占比不高,或者说基本上就是人人都能得分的公文写作题,只要按部就班就会无功无过,不会拉开差距。
\n
最主要的还是“杂文”,也就是诗赋的写作水平。
\n
没办法,任何政策,最后都是要人来执行。
\n
政策再全面,再完美无瑕,执行的人都是有限的。
\n
而读书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必然要有侧重方向。
\n
就像是后世再怎么强调综合发展,也总有主课副课之分一样。
\n
考察诗赋,固然会选拔出文采出众的官员,但是诗赋的评定标准过于主观,而且诗词的个人风格太过于明显,加上唐代科举制度不完善,导致唐代的科举弊案频发,甚至可以说不是弊案了,提前给考官或者重臣送上自己的得意诗作,在考前就内定人选,都已经是唐代科举的潜规则了。
\n
而唐代中后期的“牛李党争”,就是在这种不完善的取材制度下,利用科举作为武器,结党营私的政治内耗。
\n
“牛李党争”将大唐最后一丝气数消耗干净,最后这个王朝轰然倒塌。
\n
苏泽又想到了宋代,但是他又摇了摇头。
\n
宋代科举重视“策论”,听起来这是个不错的制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