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参与一些医院组织的小型公益活动,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关爱他人,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婉君笑着说:“你们这样做很好呢。既不耽误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又能给孩子正面的教育。”
“是的,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理解我们的工作,并且以我们为榜样,成长为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陈婉清微笑着回答。
此时,咖啡馆里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周围的声音也变得嘈杂了一些,但陈婉清和林婉君的谈话依然在继续,她们沉浸在对未来的规划和憧憬之中。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逸凡为了推动医院与国际医疗机构的合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他开始整理医院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医疗项目,以便更好地向国外医院展示。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国际医学网络研讨会,与国外的医生和专家建立联系。
在一次国际医学网络研讨会上,林逸凡结识了一位来自美国顶尖医院的急诊科主任,名叫大卫·布朗(David Brown)。两人在研讨会上就急诊医学中的一些前沿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发现彼此的观点有很多相似之处。会后,林逸凡主动与大卫·布朗联系,表达了希望开展合作的意愿。
大卫·布朗对林逸凡的想法也很感兴趣,他表示愿意先从一些小规模的医生互访项目开始合作。他对林逸凡所在的民营医院的发展速度和创新理念感到好奇,希望能够通过互访,互相学习。
林逸凡得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兴奋,他立即向医院领导汇报了这个情况。医院领导也非常重视,给予了他全力的支持,包括提供资金用于安排医生出国访问的相关费用以及接待国外医生来访的准备工作。
在准备医生互访项目的过程中,林逸凡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是语言培训的问题,虽然医院里的医生大多都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要达到能够流畅进行学术交流和临床观摩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强化训练。林逸凡联系了专业的英语培训机构,为参与互访项目的医生制定了个性化的语言培训课程。
其次是关于互访项目的具体安排,包括访问的时间、行程、交流的内容以及双方的期望等。林逸凡与大卫·布朗多次邮件沟通、视频会议,反复商讨这些细节。他们希望能够在有限的访问时间内,让双方的医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学习到对方的长处。
在另一边,陈婉清在网络众筹平台上的项目筹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她与平台的工作人员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