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同意改制,却是因为上位已经下诏革除胡元时的功名和优抚,如今已经有大量的读书人愿意出来做官。”
“随着愿意出来做官的读书人越来越多,学样自然也就可以开始改制。”
略微顿了顿,刘伯温又继续说道:“臣以为,可以先让天下各州县广建社学,社学的生员要在社学当中读书三年,然后可以考县学、州学,县学和州学又读三年,然后可以考府学,府学同样还是三年,生员们考国子监。”
“其中府学第三年和国子监第三年的生员们还应该去衙门里实习,府学第三年的跟在六房书吏身边学习,国子监第三年的跟在县丞和主簿身边学习。”
“等到学校全面完成改制之后,科举便该只允许国子监学满三年的学生去考,考中的直接去六部或者其他衙门里实习,实习一年后按照考评授官。”
“倘若朝廷缺少人手,科举甚至可以一年一考。”
朱重八顿时来了兴趣。
要是真按照刘伯温说的这一套去改制,那以后大明朝可就永远都不缺少官员了。
毕竟,只要是进到国子监里读书的,就必然拥有在地方官府当中实习的经历,知晓六房书吏的工作,知晓县丞和主簿的工作。
而国子监第三年的学生就更厉害了,这些学生甚至有在朝堂各部、监、寺的工作经验。
如果朝廷真的缺少官员,只要随便抓一个国子监的学生就能应急……
坐在刘伯温旁边的李善长整个人都凌乱了。
不是,刘伯温这老匹夫到底想干什么?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