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雾落入水中之际,在水面与摩岩的连接处形成一个碎波带,细碎的水波在巨大推力的作用下顺着摩岩向上流动,几乎达到摩岩的顶端,而后滚落下来。
一波又一波的水波上下交互流动,使得那高高的摩岩实际上成了一个渐台,岩壁上时时挂着水珠、飘着水汽。
这样的景观当然好看,或能令人流连忘返,然而燕阳来到这里的目的不是观景,而是查探有没有魔气,于是,他放出神念透过摩岩加以感应,却没有感应到魔气的气息。
这样的结果令他不太甘心。于是,他当即升空,来到摩岩的顶端,从上向下进行感应。
这一回,他却实实在在地感应到了摩岩里头魔气的流动。
感应到魔气,他并未感到意外,因为他早就断定这里存在魔气。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为什么在摩岩周边感应不到魔气的存在。
按理说,这里既然存在魔气,那么就应该在任何方位都能感应到。而蹊跷的是,他只能在垂直方向感应到,在水平方向却完全感应不到。
莫非这些魔气的气息只能垂向释放而不能侧向释放?
这个想法一形成,便被他否定了。
魔气不是剑气,在无人操纵的情况下不可能单向释放。假如说这些魔气背后有人操控,那么那个操控者又在哪里?车渠或许能够鼓弄些鬼名堂,然而像操控魔毒单向释放这样的事应该是做不了的。
百思不解之后,燕阳从摩岩顶端回到水边,想从碎波带上寻找些线索。
远观一阵,他飞身靠近水波上下流动的岩壁,一边感受着碎波的冲击,一边伸手抚摸岩壁。
抚摸一阵,他脑际突然灵光一闪。
他曾经从典籍之中看到,当两种温度不同的物事交汇的时候,会在交汇界面处形成一个温跃层,而温跃层则会改变一些物事的性状,使之跟先前的状态不同。
而他刻下所处的岩壁,正是两种具有不同温度的物事的交汇界面,水的温度和岩壁的温度原本不同,二者交汇之后便产生一个温跃层,或许正是这个温跃层改变了侧向释放的魔毒的性质,使之变得不再具有那么强的污染性。极端一点说,这个温跃层也有可能阻挡住了魔毒的侧向释放,阻塞了魔毒侧向释放的所有通道。
重新回到水边,继续认真思索一番,他认为自己这个推论行得通。除了这样的解释,他再也琢磨不出其他任何可能的解释了。
想到这里,他不得不佩服车渠的巧思。用温跃层来阻断魔毒的侧向释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