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到了淮安,他便干脆不走陆路,也不走运河,直接选择了海路。
\n
路线还是前宋的故道,自淮河经淮安出海,行山东近海,至天津近海,而后从内陆会通河往京城。
\n
当然,到了天津之后也可以继续北上,转道滦河港,不过这一般是去蓟辽关外互市的商船才会走的路线。
\n
山东到天津作为第一期工程,万历四年就修好了。
\n
但崇明到淮安的第二期工程,至今也只完成了一半。
\n
因为财政问题以及修建难度不同,淮安港是修好了,崇明港却仍在赶工。
\n
不过,好歹也是通了南直隶到北直隶的航线。
\n
而正式开始通行海船,则是在万历六年初。
\n
至今已一年九个月了。
\n
作为从南到北,海运起始的淮安港,如今已经颇具规模了。
\n
官老爷的衙署,是最先修缮完毕的,而后又增补了好几处大院、二层小楼,是港口最精致的建筑。
\n
不过论起气派,自然是矗立在海边的瞭望塔,高耸入云一般,远远就能看到。
\n
几艘遮阳船排着队,陆续靠岸,水手们呼喝不断,肩扛背驮往外卸货。
\n
又有一箱箱丝绸、瓷器、香料,重新搬上去,准备运走。
\n
颇有万物竟发之感。
\n
奈何,在吏部左侍郎王锡爵、漕运总督王宗沐、总理河海工部左侍郎潘季驯的仪仗到后,众人纷纷弃了手中的活计,静静等着官老爷们结束这一次心血来潮的视阅。
\n
漕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