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n
若是在官场上得了些无关紧要的好处,反而影响了刘应节的态度,进而坏了大事,那才会让人痛心疾首。
\n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n
在东南面对倭寇如此,在蓟辽面对鞑靼,他戚继光同样是这个态度。
\n
时人都道他少年意气,随口而言,殊不知,这就是他的心学本体。
\n
在蓟辽时,他有感而发,“吾人常当使劳苦功业迈于身上之功名。宁发达迟,挫抑多,即不受用于身,亦必受用于子孙。他人有功扬之,他人欲取吾之功让之。”
\n
这既是对刘应节的服软表态,又何尝不是他的真心话?
\n
为了一时的好处,影响大局,才是不智之举。
\n
他与属下将领时常言传身教,“夫功名有分,天地最忌多取”,岂不就是这个道理?
\n
实事有十分,而功名至七八分,那就可以坦然受之,同样不会有太多麻烦。
\n
这就是戚继光的为官之道——“为将者,或立功而不蒙酬禄,或行好而人不见知。”????正因如此,当初他才求到谭纶这个老上司头上,一再请求从京营那个镀金的跳板离开,去到边关。
\n
同样也正是如此,他每每见到中枢来人,无论什么视阅侍郎,什么巡按御史,什么兵科给事中,他都是陪着小心。
\n
要怎么讨好就怎么讨好,说要受跪拜他就直接跪拜。
\n
王夫子说得好啊,良知现成,外人嗤笑贬损,亦不过过眼云烟。
\n
恩……最近李贽的理论也说得好啊,他是为了大明朝局势进步而为之,小节而已,反倒不重要。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