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在这个年代,讲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往人群里一看,衣服上就没有不打补丁的。
\n
如今什么都要限量、凭票,农村分到的布票少之又少,说是人均七尺到九尺,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么多,一家子几年不做新衣服的也比比皆是。
\n
好在农村里有会织土布的,倒也不至于衣不蔽体。
\n
但是东北太冷,又不适合种,分到手里的票常常买不到,所以家家户户都有几张羊皮、狗皮、兔皮的袄子,别的好皮子自然也有,只不过舍不得用,大多拿去换钱和票了。
\n
赶集的人太多了,大壮和海川又小,云舒紧紧拽着两个孩子,人挤人的十分遭罪,干脆将两个孩子领到一家卖豆腐脑、油饼的摊子上。
\n
“你俩在这吃豆腐脑,姐先去买东西,回头过来接你俩。记住了,千万不能瞎跑,就在这等着我。”
\n
肚子里的包子、小米粥早就消化了,大壮和海川也饿了,一听有豆腐脑吃,赶紧点头。
\n
云舒手里没有粮票,好在大集时可以不用粮票,买了两碗豆腐脑,卤汁实在,闻着就有食欲。
\n
不过因为不要粮票,平日里卖五分钱一碗的豆腐脑,大集上要卖八分,有嫌贵的,不过肯定不包括云舒。
\n
这丫的现在已经被这个时期的物价彻底征服了,就是将大集上的食物吃个遍,也用不了十块钱,有钱就是任性。
\n
云舒将布包里的包子给两人留下,和老板说了一声,叫他时不时瞄几眼,别叫人把两个孩子领走了就行。
\n
“我一会儿就回来,你俩慢慢吃,不用着急。”
\n
大壮和海川保证不乱跑,就在这等着,云舒背着背包找了个背人的地方,先拿出钱和票,然后又做了一番准备,这才向卖布的摊子走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