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吐都颇为豪爽,不是那种读死书,只知道之乎者也的穷措大。
\n
相反,包诚通过交谈知道,这两人早在元丰八年的时候,就在汴京了,且一直留到了现在。
\n
却是因为元丰八年科举,贡院失火了,烧死了许多阅卷官员,也烧毁了大半的试卷。
\n
所以当年的省试只能重考。
\n
他们两个也就只好留在汴京,等待重新考试。
\n
而当年的科举,最终是五月份才放的榜。
\n
等到放榜的时候,他们两人在京城中,已经多留了三个月,带来的盘缠早就光了。
\n
在看了榜,确定自己再次落榜后,他们就开始为回乡的盘缠发愁。
\n
好在,他们都是科举常客。
\n
从熙宁一直考到元丰,对于汴京求生非常有经验。
\n
便去了大相国寺那边摆摊,卖字卖画,也给人代写书信、抄写书籍。
\n
运气好,一天就能赚几百文,攒上几个月就能凑够回乡的盘缠。
\n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n
他们两个因为科举延宕,被迫滞留汴京,吃了几个月苦头。
\n
结果,遇到当今官家出幸开封府,没多久僧录司诬案爆发,官家愤于胥吏乱法,干脆将涉案的胥吏统统罢黜不用。
\n
然后,对僧录司的吏员选用制度进行改革,开封府吏员公考制度,由此开始。
\n
他们两人,当时本已穷困潦倒,遇到这种事情,也顾不得什么胥吏卑贱、丢人了。
\n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